字:
关灯 护眼
七喜中文 > 我的大宋新帝国 > 第一一一章 初步成营

第一一一章 初步成营

枪管是火枪最重要的部分,在十世纪,除了赵德昭,没有任何人能锻造出合格的枪管。

虽然如今的枪管还只是最初级的碳素结构钢,但是已经是这个时代无法模仿的黑科技。

材料科技不同于技术革新,技术的变化,是任何人都能看的出来的。

但是材料工艺,只需要隐瞒几处要点,就是任何人看到也无法模仿的。

我把锰钢,碳素钢拿给你看,你也不知道成分是什么。

更别说,除了赵德昭,也没有人能将炉温提升到一千两百度以上。

利用高锰酸钾来制氧,进行上下吹气提升炉温,你连高锰酸钾都不知道是什么,即使模仿了上下进气室,没有纯氧,对炉温的提升也不大。

枪管制造出来之后,赵德昭进行了多次试验,通过对定装量火药的多次测试,确定下来了枪管的长度和壁厚。

至于燧发装置,这是最早就开始生产的配件。

相比枪管的难度,燧发装置主要是技术思路,唯一的难点是拨片的弹性回位,可是相对枪管的难度也不值一提。

用两个钢柱,进行固定的间隙调节,就能生产出厚薄一致的拨片。然后进行淬火工艺,就能得到具有弹性的弹簧钢片。

钢片环绕两周半,就能形成具有充足回弹力的回力。

大部分工匠都不知道他们做的是什么东西,可是在赵德昭的命令下,他们一直不停地生产,几个月来,已经做出了超过两万套燧发机。

至于木制枪托,更简单。原本的木匠就能造出合乎标准的枪托,只是速度慢一点。

他们从去年就开始备制烘干木料,生产枪托,在车床磨床面世以后,后面的加工更加快速。

每生产出一根枪管,就被组装了起来,到了七月的时候,组装起来的合格产品,已经超过了五千支。

966年的下半年,枪支定型以后,赵德昭终于摆脱了在工厂里面当工程师的命运,开始训练锦衣卫。

在明朝的时候,一开始为了增加火枪手的威力,赵德昭采用了双管火枪。

上面并排两根枪管,一前一后两个扳机,左右各有一个燧发机。

但是这样的火枪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的效果,反而浪费资源。

主要是对方还拿着大刀长矛,你拿着火枪,本来就已经属于降维打击。

挡不住你的,你用单管他就挡不住,能挡住火枪的城池,你用两根枪管也攻不下。

所以这一次,定型的就是单管火枪,燧发机采用的后世雷明顿的拨片式击发。

在配发火枪的时候,每个人有一根猪鬃的毛刷,配一百张糯米纸,实行定装火药,每一次射击里面装五颗铅弹。

裴格安向赵德昭建议生产米涅步枪,在很吵一段时间内,米涅步枪一直是世界上威力最大的步枪。

装一颗三十一克的铅弹,射程可以达到一公里,有效射程也超过了五百米。

在弹道之内,一颗子弹可以穿透三个穿盔甲的士兵。

但是,赵德昭并没有采纳她的建议。

主要是,枪管的加工非常困难,如果有了那个技术,就能够直接生产新式步枪了。

子弹的生产比枪支要复杂的多,也要艰难的多。

一颗小小的子弹,可以说是集物理学、化学、材料学、空气动力学以及工艺于一身的产物。

明朝研究了三十多年,才能生产合格的子弹,不过现在用不了那么长的时间。

子弹由弹壳、底火、发射药、弹头四部分组成。

在明朝最困难的底火和发射药,裴格安就懂技术,还能大量生产。

现在困扰他们的难关就是加工技术,能解决米涅步枪的技术难关的时候,同样也能生产现代步枪和加工弹壳,弹头了。

目前的火枪虽然射程只有三百米,有效射程只有一百米多一点,作为过渡阶段的武器,已经足够了。

锦衣卫的神机营,有了火枪之后,终于知道他们的日常训练为何要如此安排了。

不管是行军列队,还是模拟战时的站位,都是为了适应新式武器。

射程超过一百丈的武器,在三十丈的距离,隔着盔甲都能伤人致死,这种武器的威力远远超过普通的弩箭。

而且,还省时省力,根本不用耗费体力。

五颗弹子,射程超过一百米之后,就不是一团,而是一片,也就说,几乎不用瞄准,只要对着前方射击,覆盖范围就能将敌人笼罩在里面。

赵德昭没有训练大规模的合作作战,而是采取了三三作战的十人小分队训练,最大规模的配合,也不超过五都,也就是五百人。

宋朝十人为一队,十队为一都,五都为一营,五营为一军,十军为一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