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先进材料》AM这类专业领域的期刊,已经标明了期刊是材料领域相关的,能看到文章的基本都是业内人士。
因此不需要玩虚的,直接给他们看数据就可以了。
就比如许秋,他看一眼别人文章中的几张图,就大概明白这个人做了什么工作,有什么创新之处。
搞的花里胡哨的,他最多会多看一眼,却并不会提高这篇文章在他心里的分数。
但像《自然》这类高影响力的综合性期刊,因为它会面向全部领域,所以大多数看到文章的人,并不是相关领域的业内人士。
直接给他们看干巴巴的数据,不仅看起来枯燥,而且也看不懂啊。
这个时候,就需要包装一下,用一些插图来辅助表达,同时把图片弄好看些,吸引人们的兴趣。
说不定,就因此引起到一个其他领域的大佬的注意。
几方人马一拍即可,定下合作计划,岂不美哉。
……
数据整理是个挺让人头秃的活。
有些数据可用,有些数据不可用,这些确定了的都还好说。
但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数据也不是只有可用、不可用两种情况。
还存在一些模棱两可的数据:
比如,一组光吸收光谱图中,有四根曲线,其中一根曲线中有一个小的吸收峰与其他三组略有差异。
这可能是一个独特的实验现象,也可能只是样品制备的原因。
虽然这个细节可能无足轻重,但终究是一个小瑕疵。
这时候就要判断:
到底是整体重做一遍,去验证究竟是什么原因?
还是将就着用呢?
甚至用Smooth(光滑)功能把这点差异抹除掉呢?
搞到最后,许秋决定索性不能直接使用的数据,通通重做一遍。
做出这样的决定,当时感觉很爽,终于不用纠结了。
不过很快,新的问题又随之产生。
他发现,四个体系中,P4T-2OD的数据很完整。
这也是理所当然的,因为AM的工作就是P4T-2OD的,不完整也无法投稿。
但是另外三个体系的数据就拉胯了。
数据齐全,不用重新测试的表征,只有GPC、NMR、TEM、AFM。
这勉强算是个好消息,这些测试表征,都是要去学校公共平台测试的,相对比较麻烦。
然而,需要补充实验的表征更多,包括:UV-vis、PL、CV、GIWAXS、CELIV、TOF、SCLC、EQE、SEM、器件J-V曲线与重复性测试。
有些是三个体系都没有测过的,还有些是三个体系只测过一部分,不完整的,还有些是测了,但被许秋舍弃掉的。
统计完毕,他突然有点想将就了。
不过,这种想法仅仅持续了几秒,许秋便将其抛之脑后。
正如魏老师之前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要对自己要求严格一些啊。
再说,我还有学妹帮忙,问题不大。
此时,正在实验室中做实验的韩嘉莹,突然感觉有阵冷风吹过,忍不住打了个哆嗦。
“冬天要来了,明天再多穿点吧。”她小声嘟囔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