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七喜中文 > 我有科研辅助系统 > 364 另一篇《自然》大子刊的展望(求订阅)

364 另一篇《自然》大子刊的展望(求订阅)

“行,这个你自己决定就好。”魏兴思调侃了一句:“过几年,你也可以回国自己当大老板啊。”

“还是多积累几年吧,至少也得等到我这边助理教授转成副教授,我就怕到时候回国特聘,又给我搞一个六年非升即走的教职,那就太痛苦了。”说到这里,冯盛东忍不住摇了摇头。

非升即走这种制度,就和鲤鱼跃龙门一样,越过去皆大欢喜,越不过去就惨了,甚至有失业的风险,因此压力非常大。

在冯盛东遇到魏兴思之前,他还一直挺愁这项考核的,现在蹭了这么多AM、NC、JACS的文章,虽然其中没有一作的工作,但大多数都挂通讯了,能给他助理教授转正考评加上不少分,压力瞬间减轻了不少。

冯盛东换了个话题:“这个工作还是你们组许秋做出来的?”

魏兴思:“是啊,刚好他就在我旁边呢……许秋,来打个招呼。”

许秋起身,朝镜头挥了挥手:“冯老师好。”

冯盛东笑着说道:“许秋你好啊,什么时候让魏老师带你来瑞典这边玩啊。”

许秋点了点头,没有回应。

魏兴思接话道:“看之前申请的中瑞STINT基金能不能申请上,如果能的话,明年就可以找个机会过去。现在电子版已经提交了,过些天邮寄纸质材料,年末出结果。”

冯盛东:“我们这边申请挂T?nu名字,基本一路绿灯,你们组今年成果这么多,国内大概率应该也能通过,而且中瑞项目,能做的课题组也不多,问题应该不大。

顿了顿,冯盛东又问道:“对了,魏老师你今年准备申请‘杰青’,还是打算直接评‘长江’?”

魏兴思:“还是先‘杰青’吧,能多拿些经费,今年申请‘杰青’的时间已经错过了,年初那会儿感觉成果不太够,就没申请,要等明年的年初才能再申请,不知道有没有机会。”

两人又闲聊了一会儿后,魏兴思挂断了电话。

“杰青”和“长江”是并列的两套体系:

“杰青”指的是申请到“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人,是由基金委那边评审,评审通过后到手的是一个基金项目,可能四年八十万左右,这个基金属于特殊项目,不与普通面上项目冲突,主要考察的是学术方面的成果,相对来说评审比较透明一些;

“长江”的全称是“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是由教育部评审,相对比较看重资历,每年能多拿一些国家的工资补贴,补贴也太算高,特聘长江教授的话,持续5年的时间,差不多一年多20W,而且文科领域因为没有院士,所以文科“长江”的地位就约等于文科的院士。

因为“杰青”和“长江”两者评审的部门不同,所以有些是“长江”但不是“杰青”,也有反过来是“杰青”但不是“长江”的。

但相对来说,“长江”的数量比“杰青”要少,前者大约每年150人,后者大约每年200人,因此一般认为“长江”更加厉害一些。

同时,“杰青”和“长江”申报都是有年龄限制的,要求在当年1月1号申请时,申请人的年龄不超过45周岁。

像魏兴思这样接近45岁的,基本上时间就只够评一个帽子,而且他在国内待的时间比较短,评“杰青”比评“长江”更容易一些,这也是他打算从“杰青”入手的原因。

如果有了“杰青”或“长江”帽子后,申请基金通过的概率会提升不少,而且像重点、重大项目,“杰青”或“长江”基本上是门槛,当然这都是潜规则,在基金申请指南上肯定不会说“你没有帽子就不给你”,但实际上操作起来,还是看帽子的,除非你的报告写的非常好,或者科研成果产出非常夸张。

换句话说,当一群基金申请人,他们的本子写的差不多,科研成果也差不多的时候,科研经费会向帽子更大的人倾斜。

当然,客观上来讲,在同一领域里,有帽子的人大概率比没有帽子的人更加厉害一些,“长江”和“杰青”每年众多研究者一起竞争350个坑位,有些大佬还会二者兼得,没点真本事的话,还是比较困难的。

这一点就类似于网文圈“大神”、“白金”、“LV5”的特权,成名的作者开新书直接就是APP闪屏推荐,甚至封推,LV1萌新就要等着排推荐,10W字试水推,然后从网页端角落里“凉门分类”、“气人连载”……一步步晋级才能有更多的曝光机会。

离开魏兴思的办公室后,许秋做好了这篇拟投《自然·能源》的文章的工作计划。

冯盛东那边测试TAS,韩嘉莹帮忙制备器件、进行J-V表征、EQE测试,莫文琳去NIM进行第三方认证测试,田晴负责激子结合能、激子扩散距离、CELIV、TOF等测试,之后一同进行光源GIWAXS、R-SoXS测试。

至于写文章和其他的表征测试,包括UV-vis、PL、CV、DSC等则由许秋自己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