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的问题大致敲定,梁国有刘恒接手,赵国,也已基本确定由梁王刘太移封。
剩下的,就是刘弘为今后,如何安定内部所要做的打算了。
——关东诸侯,到底如何处理?
这个问题,在历史上是由太祖刘邦分封宗亲诸侯留下祸根,文帝刘恒下《许民弛山泽令》加剧,并在景帝登基后不久彻底爆发。
被刘邦派去开发东南的刘濞,凭借《许民弛山泽令》中的开矿权,一点点将遍地沼池的吴国,开发成了户口数十万,民百万余,财富仅次于坐收商贸通道之利的齐国,位列天下第二的富强之国!
腰包有了钱,刘濞倒也没丢下老刘家的看家本事:邀买人心。
传言,自文帝开矿山之禁,直到景帝三年吴楚之乱爆发,吴国的百姓,几乎没有缴纳过一分一毫的税赋。
凭借的开山取铜铸钱的利益,刘濞自掏腰包,非但替整个吴地百姓承担了税赋,甚至还有余力筹建并维护一支战力可靠,战员达十万人以上的常备部队!
手上有了兵,也有了百姓的拥护,刘濞自然而然的膨胀起来,身边也逐渐出现一些魔鬼的蛊惑:大王刘氏宗亲,今得吴地百万民爱戴,何不提兵北上,以图神圣?
恰巧就在刘濞犹豫之际,被刘濞派去长安,做太子刘启伴读的吴王太子刘贤,以一种十分憋屈的方式,死在了长安。
——吴王太子刘贤,居然被当朝储君刘启一怒之下,用棋盘活活砸死!
更让刘濞无法接受的是,爱子被储君一棋盘砸死,长安却连一句解释都没有!
天子刘恒就连一句场面上的‘骚瑞’都顾不上说,就低调的将王太子的灵柩送回了广陵城···
只能说,历史在绝大说数时候,都是有一个个匪夷所思的巧合所促成——刘濞正犹豫之时,便发生了这件让他下定决心,并占据道德制高点的事。
最终,刘濞只任性的丢下一句:既然死了,还送回来干什么?死在长安,就葬在长安吧!
就这样,吴王太子刘贤的尸首辗转大半个汉室,又回到了长安。
看着吴王太子被光明正大葬于长安左近,别说天子刘恒了,整个长安朝堂的脸,那都是被打的啪啪作响···
刘濞更是凭借‘占理嗓门儿高’的短暂优势,直接扬言‘年老体弱,不复朝长安’。
刘濞占理,理亏的刘恒也只能咬碎牙齿和血吞,为刘濞补了一道诏命:吴王劳苦功高,特许不朝。
有此一事做为依仗,刘濞更加肆无忌惮起来,最终,文帝驾崩,景帝继位,刘濞的野心也逐渐膨胀到了顶点。
恰恰在此时,又发生了一件促成刘濞谋逆的‘巧合’——故太子家令,帝师晁错,于长安朝堂力主削藩,编织罪名,以夺关东诸侯封土!
刚登基的天子刘启想要提兵北上,马踏草原,却面对整个朝堂‘攘外须先安内’的反对声;为了早日整合内部,发起对匈奴的战役,刘启采用了晁错的《削藩策》,开始在诸侯王身上一点点割肉、放血。
就这样,原本因刘恒莫名其妙得到皇位而感到不满,又得了刘恒诸般好处而暂且满足的关东诸侯,又重新燃起了对长安中央的敌对情绪。
这下,可谓是正中刘濞下怀。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带着暗藏多年的野心,以及对失去爱子的悲痛,刘濞开始联络各路被朝堂削夺封土的诸侯,最终,掀起了历史上著名的吴楚七国之乱。
从结果来看,刘濞似乎是天生脑后有反骨,不谋逆就不舒服的先天性逆贼;但从这个详细过程来分析,促成吴王刘濞发动叛乱的,应该是那几个接连的巧合。
——开矿权的私有化,王太子被棋盘侠砸死,以及《削藩策》的诞生。
这几庄‘巧合’,但凡其中一个没有发生,历史上的吴楚之乱很有可能不会发生。
尤其是削藩策!
如果没有削藩策,刘濞别说勾搭上明面上的七个,暗地里的几乎所有关东诸侯了,能不能拉拢到毗邻吴国的楚王刘戊,都尚未可知。
若是从马后炮的角度分析,甚至可以这样说:与其说刘濞是早就暗怀鬼胎,倒不如说一纸《削藩策》,将整个‘刘氏诸侯集团’都推向了中央的对立面,推向了刘濞的怀抱。
通过现象看本质——既然刘濞反叛的本质是这般,那刘弘也就没有必要动杀心,意图以绝后患了。
刘弘地到来,已经使得开矿权的私有化变得不可能——没有任何一个穿越者,会在做了皇帝之后开放开矿权!
就更枉论封建时代,与开矿权息息相关的铸币权了。
所以,刘濞反叛的物质基础,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
至于‘刘启一怒杀刘贤,以留棋盘侠之名’的闹剧,也因刘弘地出现而变得不再可能。
——同为王太子,刘启就算有八十个胆子,也不敢做出‘怒杀他国王太子’的过分举措。
再者说,等刘恒做了梁王,刘启就是梁王太子了。
如果不出意外,刘启这辈子,几乎不会有同吴王太子刘贤下棋的机会。
至于《削藩策》,则和《许民弛山泽令》一样,也必然不再会出现。
同样的道理:不会有任何一个穿越者皇帝,会做出如此莽撞,性价比如此低下的举措。
——与其逼反,倒不如瓦解!
推恩不就完了吗?
诸侯王坐拥数郡之国土民众,却几乎什么都不用做,在这娱乐手段匮乏的时代,能做的,不就是疯狂造人吗?
看看现在的各家诸侯,但凡成年的,那个没有十个八个儿子?
就拿齐国来说,在刘肥受封之时,作拥七十三城。
如果当时有推恩策,齐国那七十三城,被封给了刘肥十三个儿子,如今的齐国能有多大?
——哪怕是嫡系,恐怕也不过十数城!
诚然,在遇到‘密谋篡位’这种远大事业面前,这一家子兄弟很有可能会合伙;但若是时间久了呢?
都不用隔几代,就说二十年之后,今天的汉家诸侯,可还是曾经那个自家兄弟?
别闹了~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话是没错,但如果是堂兄弟,甚至世兄弟呢?
但凡脑子正常的诸侯王,都不会相信一个出了三服的远方亲戚,掌着屁大点地方,却扬言要‘马踏长安’的提议。
所以对于刘弘而言,关东诸侯的最终归宿,已经很明显了:推恩。
诸侯王死,诸子皆裂本国土以王之!
相较于《削藩策》的粗暴,以及明显站不住脚的‘家国大义’,推恩无疑更加温和,也更容易为天下所接受。
相较于国土被收回中央,诸侯们肯定更希望自己百年之后,国土还掌握在儿子(们)手中。
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肉要烂在锅里。
且相较于《削藩策》所必然会带来的阻力,推恩,反倒可以让诸侯王们无暇对抗。
试想一下:一个身为诸侯王之子,却因庶出而什么都得不到,等父亲死后,只能得到一笔钱财,就要被扫地出门的王子,突然听到可以裂土为王,会是什么反应?
只怕弹冠相庆都不为过!!!
那倘若这个时候,身为诸侯王的父亲,却对这个事表示反对?
父子结仇可能不至于,但王子们找老娘们哭诉一番,然后这帮王妃再猛揪诸侯王耳朵,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妾侍奉大王终生,幸生得一子,大忘却厚此薄彼至此,只以妾之粗鄙,而轻妾与大王所生之子邪?’
——刘弘都能猜到那些诸侯王的妃子们,在知晓推恩策后,会说出怎样的话了···
对于此策可能引发的舆论分歧,刘弘甚至有一个十分完美的例子,来证明其正确性。
——如今尚提兵关外,为祸关东的齐悼惠王诸子!
要知道这帮二货,可就是因为刘弘没有‘遍封悼惠诸子’,才决定起兵反叛的!
只要今后,有哪个睿智敢站出来,对推恩之事比比歪歪,刘弘就可以把这个血淋淋的例子扔出来:齐悼惠王诸子之所以会起兵作乱,那就是因为没有推恩呐!
如果悼惠王诸子皆为王,还会有如此亲者痛,仇者快的悲剧发生吗?
刘氏宗亲,至于如此自相残杀吗?
天下苍生黎庶,至于遭受战火荼毒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