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七喜中文 > 少帝成长计划 > 第0368章 文王百里

第0368章 文王百里

按道理来讲,萧延别说身居九卿之位,彻侯之列了,哪怕萧延是老刘家的人,也断然没有在南越王赵佗面前,端坐上首的道理。

但萧延接下来的举动,便解释了这个行为,为什么会出现在大殿之内。

只见萧延缓缓登上那几十级石阶,来到上首的王榻前,恭敬的将手中的天子节靠立在王榻边沿,旋即扶着天子节,站在了王榻一侧。

——萧延没有端坐王榻的资格,但作为天子的刘弘有!

而且是不分时间,不分地点,无论是在谁的面前,刘弘都有端坐上首的资格。

而这个时代的天子节,借用后世小说中,尚方宝剑老师的一句口头禅,就是:如朕亲临。

“臣等昧死百拜,参见陛下~”

在代表刘弘的天子节,‘替’刘弘坐在了上首之后,萧延的面色也是陡然一冷。

“南越王佗!”

“汝可知罪?”

只此一语,顿时惹得南越君臣满堂大惊!

——自打高皇帝立汉国祚,汉室派往南越的使者,那可都是客客气气的来,盆满钵满的走!

以前的‘汉-越外交大使’陆贾,更是光凭着几次出使南越,就累下了万贯家财!

怎的这回,汉室如此气势汹汹?

这个问题,显然也同样出现在了南越王赵佗的脑海当中。

但相较于殿内的南越官僚,赵佗的政治嗅觉和反应,无疑都是高出一大截。

“臣,知罪···”

萧延话音刚落,最多不超过三息,赵佗便已经给出了自己的态度。

——认罪!

或许很难理解:赵佗作为一国之君,当着大殿内百十来号臣子的面,就这么毫不犹豫的低头认怂,这王位还如何坐得稳?

但若是理解汉室的历史背景,以及南越的文化舆论、普行价值,赵佗的做法就不难理解了。

在后世,当一个人由于某些不那么伤天害理的罪名,被判定为犯罪嫌疑人的时候,辩护律师在被找上门时,永远都会问这么一句话。

——认罪没有?

原因很简单:如果认罪,那往往就意味着‘认罚’,认罪认罚,辩护律师能操作的空间,基本就只剩下打打感情牌,模糊一下法律条令,减轻处罚。

但要是没认罪,那可操作的空间就大多了。

光是被告到底有没有罪的问题,辩护律师就能拿出至少三个确凿的法律漏洞,以印证‘无罪’的核心观点。

即便没能完成无罪辩护,那也完全可以多方位多角度的分析问题。

比如故意杀人,是否能解释为正当防卫?

如果不行,那防卫过当也是可以的嘛,总比故意杀人好很多。

但同样的事,放在汉室的文化、舆论、法制背景下,却会有截然不同的结局。

类似‘某人可能犯了错’的状况出现在汉室,往往都会伴随着一句至理名言——不教而诛是为虐。

意思就是说:哪怕这个人穷凶极恶,那也不能直接惩罚,而是应该先教育、感化,给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

虽然实际上,这个人和可能会穷凶极恶到在一线生机面前,继续穷凶极恶下去,但在某些极端的情况下,也确实有可能出现‘小惩大诫’的状况。

而与这样的理论相对应的,就是认错。

道理很简单:你犯了这么大错误,人家都给你改过自新的机会,那你是不是的知错就改?

既然是知错就改,那是不是得先知错、先认错,才能证明自己‘还有救’呢?

这,就是赵佗二话不说,想都不想,就一股脑先承认自己有罪的原因。

——在汉室,一个人无论犯了什么错,只要事后能认错,总是没错的。

最起码,这幅认错的态度,就让作为正使的萧延挑不出任何‘不敬天子’的毛病。

至于在臣子面前如此软弱,会不会有损赵佗在南越朝堂的威望,这就不得不提一下南越的历史文化背景了。

在华夏有史记载的上下五千年当中,越地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在后世耳熟能详的典故,也就是一个‘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而如今的百越之地,无论是赵佗所主掌的南越、无诸为王的闽越,亦或是驺摇统治的东越,都自称是越王勾践的后人。

自然而然,出于对自己文化的认同,越人往往对类似‘卧薪尝胆’的举动抱以高度的敬仰。

在这样的背景下,赵佗作为岭南最大的一个割据诸侯,在兵强马壮的汉天子面前,做出这样一副‘忍辱负重’的姿态,非但不会导致自己的威望受损,反倒会得到更高的称赞。

在这出戏里,赵佗扮演越王勾践的角色;那扮演吴王夫差的反面角色,除了刘弘还能是谁?

赵佗这副效仿先王勾践的姿态,甚至有更大的概率,勾起南越朝臣的一丝妄想。

类似‘今大王面强汉而忍辱负重,颇得先王勾践之姿;日后,未必不会提兵北上,称霸中原’之类的。

但可惜的是:无论是年过斑白的二世酂侯萧延,还是年方二十,还没来记得加冠就出使南越的曹奇,都无法看出这其中的端倪。

——酂侯家族,远离汉室朝堂已经太久了···

即便是平阳侯家族,也早在平阳懿侯曹参去世之后,逐渐淡出汉室朝堂。

也就是二世侯曹窋,借着诛吕之乱跳进了陈平周勃的阵营,来了一次短暂的‘回光返照’。

但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曹奇冷然一声呵斥,就将赵佗早就准备好的所有措辞,冲的全部破碎。

“赵佗!”

“尔一届诸侯,王宫竟以山为基、以谷为屏,宫廷院阁,更多有秦宫咸阳之风?”

“汝可欲效死暴君嬴政,以祸乱吾汉家之岭南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