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七喜中文 > 少帝成长计划 > 第0384章 汉皇威仪

第0384章 汉皇威仪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又对张嫣许下‘明年夏天肯定能抱孙子’的项目指标,刘弘才把长信殿外摇摇欲坠的王忠给捞了出来。

坐在回宫的御辇之上,刘弘侧眼撇了王忠一眼,善意的点了点头,却并未开口说话。

说来,自打刘弘大婚之后,王忠就已经基本放弃了‘本职工作’,对于刘弘身边的女人,也早已不再有那般强烈的敌意。

非要说还有哪方面是王忠在操心的,那也就是王忠出于‘省御卫幕后负责人’的身份,替刘弘监管着后宫嫔妃,顺便再排查一番后妃的家庭背景。

倒也不是说,如今的刘弘已经有了让王忠忽略本职,忘记孝惠皇帝遗命的地步,而是情况发生了变化。

以前,无论是孝惠皇帝、孝怀皇帝在位时期,还是原主登基后的前四年,王忠都时刻不忘自己的本职工作:刘弘身边的女人扫荡机器。

类似性质的宦官,在历史上虽然算不上常见,却也绝对说不上是独一份。

但在刘弘经历诛吕之乱,尤其是在扫平陈、周反叛集团之后,刘弘就已经不是一个需要‘存保阳气’的少年了。

从加冠仪式举行的那一天开始,刘弘就已经成为了涉政天子,正式肩负起了一个成年皇族所应该肩负起的一切责任。

包括掌权涉政,包括把控朝堂,自然,也包括娶妻生子,为江山社稷诞下血脉。

所以从刘弘加冠那一刻开始,王忠的‘本职工作’,实际上就已经无限期宣告结束。

——皇帝加冠了,成人了,需要的不再是防止斜阳,而是尽快诞下血脉,以安稳江山社稷。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张嫣拿刘弘‘不作为’来惩罚王忠,王忠着实算得上的无妄之灾。

但刘弘也并没有为此,替母亲张嫣向王忠道歉的打算。

——再怎么样,王忠也终究是宦官之身。

说好听点,叫天子家奴、皇帝犬马,说难听点儿,那就是老刘家的私奴。

女主人训斥甚至鞭策的家奴,少主人自然也没有向家奴道歉,以堕母亲颜面的道理。

刘弘能从马邑之战的准备工作中抽出身来,到长乐宫捞王忠一把,这就已经很仗义,很看多年的情面了。

毫无负罪感的将注意力从王忠身上收回,刘弘轻轻掀开车帘,将目光撒向了长安街头。

说来,刘弘此番出宫,把王忠从长乐宫捞出来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是刘弘着实有一段时间没有出门,在皇宫里憋得有些难受了。

趁着好不容易出趟宫的机会,好好看看长安城内的景象,放松放松心情,也算得上是刘弘难得的娱乐、放松手段。

只是再怎么样,刘弘也毕竟是皇帝,除非是便装出行,上演一出‘xx侯公子外出’的大型cos play,否则,就只能在御辇里远远看一眼长安城的大街小巷。

——总不能让太仆陈濞,驱着这辆天下绝对没有第二辆的黄屋左纛,到北城的平民区观光一圈吧?

要真是那样,且先不提朝堂会有多大的舆论风波,光是太后张嫣那里,刘弘就没法给出说的过去的交代。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对文人而言或许是懦弱的借口、逃避的说辞,但对皇帝而言,却是需要时刻谨记的信条。

但越想,刘弘就越觉得哪里别扭。

作为政权一号人物,要随时注意人生安全是没错,放在哪朝哪代、古今中外,都是这么个理。

可刘弘心中,那股‘这没什么,首脑都这样’的主观意识越强烈,潜意识里的抗拒便愈发浓郁了起来。

等想明白潜意识里这股抗拒的来源之后,刘弘终是淡笑着点了点头。

以皇帝的身份前往首都平民区,必然会导致安全出现隐患不说,还会在某种程度上,沾染‘破坏政治规则’的嫌疑。

——无论哪朝哪代,但凡是华夏政权,最高领导者与最底层平民之间的对话,往往都是不被认可的。

举个简单地例子。

刘弘跑到了某地的农田边,跟某一个乡间老农交谈,最后得知,当地官员胡作非为,对地方百姓百般欺压;而后刘弘雷霆大怒,下令朝堂彻查此事。

这样一件事放在后世,那不过是一次再正常不过的寻访,但在汉室,在古华夏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上,这就是破坏政治规则。

在下令朝堂‘彻查该老农所在地的行政状况’后,刘弘所需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不是如何解决老农的困难,如何改善当地的行政。

而是刘弘要跟朝堂给出一个解释:自己为什么会和一个老农搭上话?

自己又为什么会出现在农田边上?

或许在后世人看来,这有些本末倒置:问题的关键,不应该是老农的悲惨遭遇,以及当地官员的问题吗?

怎么又成了刘弘无故外出的惹得祸?

实际上,即便是在后世,类似的事情也会得到相似的处理方式。

——只要没有引起太过巨大的舆论关注。

在汉室,以及其他封建时代也一样,还是同样一件‘老农向皇帝状告官员不作为’的事。

如果是老农在田边,跟穿着便服的皇帝刘弘随口一说,那这件事,刘弘最后大概率要承担‘干涉地方执政’‘鼓励、怂恿越级报告’‘破坏政治规则’的黑锅。

可要是刘弘在听说这件事之后,跟老农说:老人家,这件事小子我管不了,估计皇帝老儿能管,我知道登闻鼓在哪里,我带你去吧?

如果最后老头儿真的敲响了登闻鼓,并和换了身衣服的刘弘又说了一遍当地官员鱼肉百姓的事,那刘弘就不算破坏政治规则了。

——人家自己来找我说的,又不是我问的~

或许说起来很复杂,但简单概括一下,实际上也很好理解:皇帝向下不越级,起码是不大幅度越级考察,官员向上不越级汇报。

这主要来源于华夏政治文化秩序中,最具代表性的‘我上司的上司不是我上司’。

而这一点,在汉室又尤其的明显。

至于其中的内在逻辑,实际上也很好理解:在汉室,直系上下属之间,往往也会存在间接,乃至于直接竞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