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七喜中文 > 娘子且留步 > 第一八九章 来信(两章合一)

第一八九章 来信(两章合一)

老定国公齐常海是齐慰的父亲。

颜雪怀总算是听明白了,也就是周舜是真冤还是假冤没人知晓,皇帝宁可错杀,也不放过,无论当时周舜麾下的两大营会不会发生兵变,周舜都要死。

她看着柴晏,似笑非笑:“当时的皇帝是你的祖父?”

柴晏心里苦如黄连,这一刻,他想哭。

可是他能如何,只能沉重地点点头。

“好,很好,谢谢你”,颜雪怀把那封信重新折好,又问,“这封信可以交给我保存吗?”

“当然可以。”柴晏连忙说道。

颜雪怀看着他,幽幽地叹了口气:“可惜啊,真可惜。”

柴晏不明所已,诧异地问道:“可惜什么?”

“可惜你长得这么好看......”

后面的话颜雪怀没有说,她想她还是不要说了,可惜了一个长得这么好看的小鲜肉,她却只能看不能碰,以前不能是她觉得两个人没有可能,现在则是她和他之间,很可能存在世仇。

对,世仇。

颜雪怀把那封信揣进怀里,转身便走了。

柴晏垂头丧气地坐下,面前是董记的烧烤炉子,也不知是不是心理作用,这一刻,柴晏觉得有一股难闻的油脂味道,让他透不过气来。

早春二月,春寒料峭,一大早,李绮娘便带着颜雪怀去了文藻胡同的新宅子,新宅子里已经收拾得妥妥当当,随时都能搬进来。

只是这里离会昌街有点远,不如柿子胡同方便,所以也只能隔三差五过来住一住。

叶老夫人让她们找户人家住过去,房子需要人气来养,才能越住越兴旺。

李绮娘觉得很有道理,和颜雪怀一商量,母女俩全都觉得田桂花一家子挺合适。

田桂花的儿子在老崔的工坊里干活,闺女从绣坊里拿活回家做,田桂花的丈夫身体不好,干不了重活,便在家里编筐,一家子勤勤恳恳。

他们现在住的房子是租的大杂院,每月一两银子,鱼龙混杂,田桂花的闺女有两次出去,差点被人欺负了,田桂花气得不成。

李绮娘把想法一说,第一进院子租给她们家,和现在的租金一样,每月只收一两银子,但是要帮着打扫照看院子。

田桂花高兴得不知道说什么才好,前两天一家人便搬了进来。

田桂花的丈夫叫陈贵,老实巴脚的汉子,一儿一女,儿子陈金虎,人如其名,虎头虎脑,就是有些腼腆;闺女名叫陈翠翠,皮肤微黑,一双眼睛水灵灵的,黑白分明。

李绮娘一早就见过田桂花的儿女了,一看就是本份人家的孩子,稳稳当当,不会出什么差错。

她便按照宝贝闺女的指示,告诉陈贵,哪里种花,种什么花,哪里种菜,种什么菜,至于她闺女要养大狗的想法,李绮娘暂时搁置了。

三进院子,第一进租给田桂花家里,母女俩住第二进,后罩虽然空着,但是墙外的那片地却已经圈起来了,原本是要养骡子养狗,现在暂时不养,便交给陈贵种菜了。

种菜是李绮娘的决定,颜雪怀打心眼里不想,可是李绮娘想种菜,颜雪怀想想前世那些连小区绿化区都要偷偷种上菜的老太太们,也就点头同意了。

好在是自家的地方,又没有种到外面,李绮娘想种菜,那就种吧。

回到柿子胡同,莫语听说她们要在新宅子里种菜,便当闲话和叶老夫人说了,没想到叶老夫人一下子来了兴趣,她老人家做了一辈子的名门淑女,忽然就想要种菜了。

难得老夫人有了感兴趣的事,莫语不敢怠慢,打发武杰和武瑞去买菜种菜苗,又在府里开出一片地来。

辛伯听说以后,在李食记后院里也开出一块巴掌大的地方种菜。

一时之间,颜雪怀觉得她周围的人都在种菜。

正在这个时候,柴晏送往南边的书信,有了回音。

这封信远比颜雪怀预计的要晚到,颜雪怀初时以为是因为年节延误了,不过,很快她就知道自己想错了。

当然,此时此刻,颜雪怀还不知道延误的原因。

柴晏来找她时,她正眉飞色舞地和董万千聊八卦,也不知说了啥,董万千啪啪啪拍桌子,颜雪怀笑得前仰后合。

李食记敞开门做生意,无论有没有客人,大门也是敞开的。

但是柴晏还是在门上敲了敲,颜雪怀和董万千一起看过来,柴晏站在门口,举起手里的那封信。

董万千不明所已,颜雪怀的眼睛亮了起来。

今天李绮娘去了工地,但是颜雪怀还是让柴晏去了对门的董记烧烤。

“什么信啊,晏七给你写情诗了吗?能给我看看吗?”董万千好奇极了。

颜雪怀瞪她:“晚上包羊肉饺子,你不想吃了吗?”

董万千立刻噤声,昨天晚上,她做梦梦到吃羊肉饺子,今天早上告诉了颜雪怀,颜雪怀又告诉了李绮娘,李绮娘便说下午她会早点回来,给她们包羊肉馅的饺子吃。

董万千咽咽口水,情诗有啥好看的,能吃吗?

打发走了董万千,颜雪怀立刻问柴晏:“信上怎么说?”

柴晏把那封信递到颜雪怀面前,说道:“你看吧。”

颜雪怀却没有伸手去接:“这是你的家书吧,我还是不要看了,你告诉我吧。”

“没关系,这封信不是我娘写的,算不上家书,我娘另外写了一封家书。”柴晏说道。

颜雪怀略一思忖,便接过了那封信。颜雪怀却没有伸手去接:“这是你的家书吧,我还是不要看了,你告诉我吧。”

“没关系,这封信不是我娘写的,算不上家书,我娘另外写了一封家书。”柴晏说道。

颜雪怀略一思忖,便接过了那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