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七喜中文 > 大隋主沉浮 > 第892章:军改又来?

第892章:军改又来?

就在杨集和群臣思考吏部左右侍郎的人事变动时,吏部尚书牛弘出班奏道:“圣人,时已入冬,年终考核吏治大计,不知何时开启?”

朝廷每年都要对各级官员进行年终考核,以决定来年的任免、考核、升降和调动。此事由吏部负责、各州郡协助,御史台监督,而方法一为考评、二为咨询暗访。

考评就是吏部和御史台根据各州郡呈送上来的官员名录,按照名录上面记录的政绩、事迹、口碑等项目,给官员们一一“打分”,并且给出恰当的评语,最终选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

评出九等以后,朝廷对特别突出的优劣官员进行抽样调查。具体的作法是从中枢临时抽调官员为巡察使,令其持节监察走访、核实情况是否属实,这便是咨询暗访。

巡察使出巡期间,一旦发现弄虚作假,都要如实上报朝廷。再由朝廷收拾化劣迹为优的官员、以及助其造假的官员。

至于那些确实是很优秀的官员,则会在大朝会上大加封赏、昭告天下、扬其美名,使其成为天下官员“升官发财美名扬”的好榜样。

另外一个方法地方各州郡刺史每年年底入朝述职,根据自述的政绩来决定封赏或处罚,同时不定期派遣官员到地方监察走访,核实情况。

只不过自古以来都是上有政策、下有政策,朝廷的政策目的虽然是的好,但是年终这一时期的很多官员因为利益问题要么担心政绩不达标、要么担心遭到处罚罢黜、要么担心被故意差评,所以各级官员往往会互相攻讦、揭发,甚至还有人感到不公,反过来弹劾巡察使的事来;而各派系之间的打击报复,更是层出不穷。

不过这年头能够用来体现政绩的选项实在太少,而且还都容易查得出、看得到,所以无理取闹的事件比较少,因为官员诬告人,那也是要负律法责任的。

杨广沉吟片刻,说道:“定在冬月二十八吧!以郡为基,凡是五品以下的官员,其事迹皆由郡级上官拟;四品以上官员,则是上疏自陈。”

杨广话音刚落,张衡出班奏道:“启禀圣人,臣有奏。”

杨广诧异的看了张衡一眼,伸手示意道:“张卿有话,但说无妨。”

“臣遵命!”张衡站直身躯,很是直接的沉声说道:“圣人,很多郡县官员同气连枝、利益一体,时常欺上瞒下、狼狈为奸,彼等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相互包庇、相互美化之事,更是时有发生。而草拟功德录之官员亦处于被察之列、受咨访之列。若其稍作手脚,巡察使很难在最短时间内查到真相,故而臣认为拟功德录之权不应局限在各郡太守,而是应当让郡之通守、郡之司马也参与进行。要是三者各拟一份,势必让弄虚作假之事减少许多。”

听了此话,杨集也不自禁默默地思忖了起来,但是最后却觉得不现实。

张衡这个建议有了三权分立的框架,也有了文、法、军相互监视相互制约的意味。若是太守、通守、司马各拟一份面对全郡官员的功德录,区别于是就出来了,此法的确可以减轻巡察使查的负担,同时也能让中枢有了更好的参照物。

但是此举却也加大了地方官府的“工作量”、中枢的审核难度,且不利于同僚间的和平共处、团结办事。最主要的是某个郡的官员要是上下一体、狼狈为奸,三者搞不好是坐在一起草拟功德录,而内容更是相互抄袭、大同小异。所以此举不太现实,最终定然成为针对老实人的条令。

更何况不管是贪官也好,还是清官也罢,个个都有自身的利益诉求、人人都有不尽相同的追求,要是把张衡之法执行下去,反而在政策上促使三方走到一起、绑成牢不可破的攻守同盟。

反之,如果继续像现在这样由太守和长史负责,太守和长史在担心通守和司马背后捅刀子的情况下,反而有所顾虑、有所收敛。

当然不是说此法不好,而是条件不允许、不合时宜,有悖了大隋王朝当前的实情和国情。光是从这一点上说,此法就不行、此法就是劣法。

便在此时,张衡忽然把目光看向了杨集,又向杨广拜道:“圣人,臣以为卫王对监察之道颇有见解,且好像是在凉州执行了军政相互监督之制,所以臣认为朝廷不若参考之。”

此言一出,朝殿哗然。工部尚书宇文恺面色严肃的出班反驳道:“圣人,臣反对。年审并不是兴大狱、更不是针对发生叛乱的野心家,而是常规的巡察。这与如火如荼、疾如迅雷的行军作战完全不同,若是让军队插手文臣体系的年审,以乱法度,反而令问题更加复杂。故而臣认为当前之法极好,当徐徐图之。”

殿中群臣闻言,纷纷出班奏禀,出声赞成宇文恺之议。

杨广等大家安静下来,目光看向杨集,沉声问道:“卫王,你既然开创了军政共治凉州吏治之法,且取得不错的成效,你对张御史大夫之建议,有何看法?”

杨集此时明显感到一道道目光从背后注视而来,令他如芒刺背,当即起身出列道:“圣人,臣赞成宇文恺之议,臣始终坚持军政分离的主张,而凉州之所以这么做,主要还是三面皆敌,不得已而为之,此法只能在关键时刻、关键地区使用,不能长久。”

杨广默然点头,问道:“还有呢?为何不能长久”

杨集肃然说道:“启禀圣人,臣在凉州所执行的办法与朝廷所执行的总管府、行军总管制其实没有什么区别。此法主要是为了更好的打败对手而设,也确实适合战时、适合战争将近的边境,但若是长期启用此法,势必造成军政一体的大军阀的出现,这不利于国家的安定团结。这便是打完仗,行军大总管必须第一时间交印、交割的原因所在。”

“凉州所执行的军政联合治吏之法,实际是因为战争而生,实际是迫不得已而为之,臣打败吐谷浑以后,已然取消了。”

这种要事的事儿,杨集可不认,而且也确实不利国家的长治久安,而是军政共治之法长期执行,大隋必将出现无数个类似汉末的割据一方的州牧、类似安禄山的节度使。

杨集在凉州的时候,从来就没有隐瞒过自己的想法、执行各种法度的用意深意,故而杨广十分了解凉州那些事。他点了点头,又问道:“那么卫王对于太守、通守、司马各拟一份功绩录的事,又有什么看法?”

“臣认为弊大于利。臣始终觉得法度当因时而用、因势而用、因地制宜。而张御史大夫之设想当时不是不好,而是不合时适、不合时势。但只要不合时宜,那便是不宜使用的劣法……”下了一个结论,杨集便将自己心中的想法一一道出,当众分析了个中利弊。

听罢,杨广目光看着下方的众臣,面色沉静的说道:“诸卿,朕也认同卫王所说的‘法度当因时而用、因势而用、因地制宜’,不宜牵涉更多。”

杨广此言,算是把张衡的提议否决了,接着又说道:“我等要做的,就是把当前法度的体系加以完善,而不是将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起来。急功近利,更是要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