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七喜中文 > 我叫大丈夫 > 第三十二章 格物致知

第三十二章 格物致知

032

在座的学子,除了沈郁以外,都是有过在书院跟从夫子求学的经验的。

与后世推崇的那套看似有教无类其实毫无重点的教育方式不同,这个时代,人们学习知识,讲究的是个人体悟。

先生是同一个先生,但学生要学会提问,而每个学生得到的回答,都是有所区别的,如此才能够因材施教。

并且,书院里也没有什么考试制度,只有先生的提问,看你答得如何,再给出相应的评语。

显然,这最后一关,就等于是提前入了王门做了弟子,然后听听先生给自己提的问题究竟怎么回答。说白了跟后世的面试差不多,需要你的急智。

而这,正是海瑞最看重沈郁的地方。

唯一需要担心的,是沈郁会不会脑子短路跟王阳明对着干,毕竟这家伙是属轮子的,喜欢拐弯……

王阳明没让他们等太久,开口问道:“格物当作何解?”

这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偏偏几千年来,中国人的智慧全都在这一亩三分地上打转,弄出了形形色色的理论来探讨这个出自《礼记·大学》里的命题。

按照程朱理学的说法,格物就是要穷尽事物的原理,从而致知,开启智慧;而王阳明的心学则认为,格物就是正心,去除一切的心中不正,从而找到良知。

不管哪种说法,在沈郁看来都相当的无语。

事实上,儒家文化的局限也在于此。无论它多么正确,最后的格局相对于整个人类的历史与发展而言,都太小,其最终目的都是要让人沿着修齐治平的道路,成为一个道德上的完人,也就是所谓的圣人。

朱熹也好,王阳明也好,都企图通过各种手段来矫正人心,让人人皆可为尧舜。

扯淡!

因此,当王阳明提出这个问题后,沈郁立即答道:“格物者,探查事物也。”

有熟悉王阳明的人立刻就笑了:当着心学的掌门人谈理学的观念,这是找虐么?

果然,王阳明的眼神中微微有些失望,但还是耐着性子道:“吾曾格庭前之竹,终不可解,又如何致知?”

旁人脸上戏谑的笑意越发浓厚了:瞧瞧,立马被打脸了,先生亲自现身说法,告诉你探查事物是没法获得智慧的。

海瑞也有些遗憾,沈郁究竟还是吃了没有文化的亏啊,居然讲了这么一个过时的理念。没错,在王阳明不遗余力开展全国巡回演出传扬心学后,理学已经逐渐被时人唾弃。

“不知先生昔日是如何格竹子的?”沈郁并没有慌张,反问起了王阳明。

“吾静坐于庭院七日,目之所及,依旧是竹子,人却思虑成疾,倒下了。”

“如此,先生非是格竹子,是看竹子罢了。”沈郁笑道,“若这也算格竹子,圣人之道未免太儿戏也太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