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七喜中文 > 我盗墓被直播了 > 第九十四章 汤沐之资

第九十四章 汤沐之资

“宝志和尚是谁?”

曹七七想了想:

“宝志和尚为南北朝时金陵高僧,世称宝公、志公,他是南北朝时建康(南京)人。七岁出家于钟山道林寺。关于他的事迹,大多散见于《南史》中。宝志和尚留在世上的痕迹宝公塔和三绝碑,就在如今南京中山陵灵谷景区。”

“宝公塔与志公殿相毗邻”

“宝公塔是梁代名僧宝志和尚的墓塔,即文学作品中的济公和尚。”

“梁代古塔为五级石塔,建在南京钟山独龙阜,明初建孝陵时迁至灵谷寺”

1935年为建阵亡将士公墓,宝公塔被迁至志公殿附近。

据记载,其棺椁内有一石函,内有一只陶钵,钵内保存有宝志的佛牙、舍利,此外另有一方石碑,石碑上记载了宝公塔从独龙阜迁徙灵谷寺的经过。

三绝碑原本在宝公旧塔前,后迁至志公殿内,因碑上刻有唐代画家吴道子所绘宝志像、李白所作像赞以及颜真卿的书法,故称“唐贤三绝碑”。由于战火毁坏,历史上曾有多次重刻。到清代第三次重刻时,碑额上端又增添乾隆手书“净土指南”四字。。

“唐贤三绝碑”始刻于唐代,是为了纪念梁代名僧宝志和尚而立。

据历史记载,笃信佛教的梁武帝特别敬重宝志和尚,并尊其为国师。宝志去世后,梁武帝特地出资在紫金山独龙阜玩珠峰下建佛塔(该塔在建明孝陵时移至灵谷寺)安葬。与宝志同时代的画家张僧繇还特地为其画了一幅全身像。

“三绝碑”中的第一绝,就是唐代画圣吴道子根据张僧繇的画摹绘的志公像。吴道子的这幅画线条流畅、体态飘逸,因此就成了宝志的标准像而被刻在石碑上。

不久,诗人李白游金陵时见到此画,顿发思古幽情,信笔写下了四十字的像赞一篇。又过数年,书法家颜真卿任升州刺史时又将李白的像赞以正楷重誊,并刻于碑中宝志像的上方。于是,“李赞、颜书”就各自成为了“三绝碑”中的第二、第三绝。

如今,从旧拓上见到的“三绝碑”内容并不止这些。分列于宝志像左右两边的还有元代书法家赵孟頫题写的《宝公菩萨十二时歌》;而碑最上面的“净土指南”四字,则是乾隆帝第二次下江南时书写。

曹七七顿了顿:

““三绝碑”历经历史上数次毁刻。最初刻有唐代三大家真迹的原碑保存时间是最长的,一直到宋末元初才因战火毁坏。元代重刻时又增赵孟頫书写的《十二时歌》,此后明人笔记中就称之为“四绝碑”了。可是“四绝”的名字很快就随着碑的被毁而被淡忘了。当清初再次重刻时,人们都习惯用它最早的名字“三绝碑”。如此反复,“三绝”之名就一直延续下来”

“说回宝志和尚其人一生充满神话色彩的宝志”

“难道还有玄学故事?”

众人感觉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和尚。

“是的”

曹七七说道:

“宝志和尚生于东晋末年,历宋、齐、梁朝。他整日提著的杖头上所挂的刀、尺、佛,据说是用谐音暗示未来的三个朝代:

刀切削整齐,预言齐朝;

尺用于丈量,预言梁朝;

佛可掸尘,预言陈朝。”

而他的预言总是很灵,且名声越传越大,连梁武帝都特别敬重他。上千年沿袭下来的寺庙撞钟习俗,也始于宝志。

有一次,梁武帝询问宝志如何解救地狱中的痛苦,宝志回答:“惟闻钟声,其苦暂息”,于是梁武帝下诏要天下寺院击钟。

有关济公的故事传说,在南宋时代即已开始流传。

先是凡俗神童李修元或是得道高僧道济的一些富有传奇色彩的片断故事在民间耳闻口传,后来通过说书人的话本说唱,内容逐渐丰富。直至明末清初,出现了一部描写济公传奇事迹的《济公传》。

据清末文人蒋瑞藻先生在《小说考证》中说:实则南宋初无济公是人,乃因六朝宋宝志而伪传者也。”

“这么邪乎?”

“真的假的,老妹儿,我读书少,你可别骗我”

曹七七呵呵一笑:

“史书这么记载的”

“《梁京寺记》记载梁武帝天监十三年,梁武帝用二十万钱为圆寂的宝志禅师修筑定林寺前冈独龙阜。永定公主用汤沐之资,在其上造五级浮屠。”

“浮屠?”

“浮屠,即佛也。”

曹七七叹了口气:“中国佛教徒多将浮屠视为佛塔。造浮屠佛塔被视为建功德的事。”

“汤沐之资是啥?”

人们对这个名词有些蒙。

“难道是年龄?”

曹七七一头黑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