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七喜中文 > 我盗墓被直播了 > 第九十七章 金缕玉衣

第九十七章 金缕玉衣

“题凑”是一种葬式,始于上古,多见于周代和汉代,汉以后很少再用。

黄肠题凑是西汉帝王陵寝椁室,四周用柏木堆垒成的框形结构,“黄肠题凑”一名最初见于《汉书霍光传》中。

三国时魏人苏林在注释《汉书·霍光传》中释该词时说: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内向,故曰题凑。即 黄肠是指墓葬的材料和颜色(柏木黄心),题凑是指墓葬的形式和结构(木头皆内向)。

根据汉代的礼制,黄肠题凑与梓宫、便房、外藏椁、金缕玉衣等同属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经朝廷特赐,个别勋臣贵戚也可使用。

“牛皮了”

“帝王待遇,值多少钱?”

一群隐藏在幕后的灰色人员悄咪咪诱导询问。

“呵呵,这是钱的事吗?这踏马的是牢底坐多久的问题”

“我看刑”

“金缕玉衣我知道,小哥在鲁殇王地宫发现的,那个鸠占鹊巢的风水先生穿的就是金丝缕衣,据说这玩意儿穿上可以长生不老是真的假的?”

有盗墓重度铁粉问道。

“是那个东西吧,主播”

“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大致出现在西汉文景时期。据《西京杂志》记载,汉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铠甲,用金丝连接。这种玉匣就是人们日常说的金缕玉衣。当时人们十分迷信玉能够保持尸骨不朽,更把玉作为一种高贵的礼器和身份的象征。”

曹七七解说道。

“玉衣也叫“玉匣”、“玉柙”,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时穿用的殓服,外观和人体形状相同。汉代人认为玉是“山岳精英”,将金玉置于人的九窍,人的精气不会外泄,就能使尸骨不腐,可求来世再生,所以用于丧葬的玉器在汉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玉衣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周时的“缀玉面幕”“缀玉衣服”,到三国时曹丕下诏禁用玉衣,共流行了四百年。

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用金线缕结,称为“金缕玉衣”,其他贵族则使用银、铜线缀编称为“银缕玉衣”、“铜缕玉衣”。

玉衣,由头罩、上身、袖子、手套、裤筒和鞋六个部分组成,全部由玉片拼成,并用金丝加以编缀。玉衣内头部有玉眼盖、鼻塞,下腹部有生殖器罩盒和肛门塞。周缘以红色织物锁边,裤筒处裹以铁条锁边,使其加固成型。脸盖上刻划眼、鼻、嘴形,胸背部宽阔,臀腹部鼓突,完全似人之体型。

全衣耗用玉片、金丝巨多,做工十分精细。

由于金缕玉衣象征着帝王贵族的身份,有非常严格的制工艺要求,汉代的统治者还设立了专门从事玉衣制作的“东园”。这里的工匠对大量的玉片进行选料、钻孔、抛光等十多道工序的加工,并把玉片按照人体不同的部分设计成不同的大小和形状,再用金线相连。制作一件中等型号的玉衣所需的费用几乎相当于当时一百户中等人家的家产总和。

说到这儿,曹七七停下脚步,耸了耸肩,露出一个无奈的表情:

“用金缕玉衣作葬服不仅没有实现王侯贵族们保持尸骨不坏的心愿,反而招来盗墓毁尸的厄运,许多汉王帝陵往往因此而多次被盗。到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下令禁止使用玉衣,从此玉衣在中国历史上消失了。解放以来,汉墓中所发现的玉衣已在十件以上。”

“这么稀少?”

“你以为是清朝那种大白菜啊,要多少有多少?更何况大汉朝距今都多少年了?”

争执中,曹七七再度说道:

“据记载,整套“玉衣”形体肥大,披金挂玉,全长1.88米,共用玉片 2498片,金丝约1100克。”

“卧槽?”

众人大惊。

与此同时,另一边,金陵XXXX街道派出所内,一群警察叔叔盯着屏幕:

“抓吗?”

“现在不合适,目前来看她还没有任何逾越行为”

“顶多现在只是一个嫌疑人”

“河北那边怎么样?”

“那边传来了消息,东西一样没丢”

“意思就是这个姑娘只是没忍住好奇进去旅了个游,东西没懂甚至还帮兄弟单位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

“目前看来,是这样的”

“那这个.....她是不是有病?闲的吧!”

众人无语。

向北走了约70余米,转过弯,绕过树林,前方豁然开朗。

“前面就是神功圣德碑及碑亭”

曹七七指着前方说道。

但见一座城楼出现在前方,与清西陵皇陵中的红墙黄瓦的神功圣德碑楼不同的是,明孝陵这座碑楼墙体为灰白结构,上方城楼雕梁画栋。

“这座神功圣德碑亭建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是明成祖朱棣于为亲爹朱元璋撰述的歌功颂德碑”

“由于建筑平面为正方形,故俗称“四方城””

“这是经过修缮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