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七喜中文 > 我盗墓被直播了 > 第一百三十八章 后母戊

第一百三十八章 后母戊

各朝龙袍

隋唐:

隋唐时期的士庶、官宦男子普遍穿着圆领袍、衫,上自皇帝下至杂役都可穿着,为当时的常服。

而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礼仍穿朝服。朝服的样式,承袭汉朝隋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佩围裳,玉佩组绶一应俱全。

宋朝:

宋代皇帝朝服——绛纱袍、蔽膝、方心曲领穿戴展示图及通天冠、黑舄图。这种服装是皇帝在大朝会、大册命等重大典礼时穿着的服饰,相当于群臣百官的朝服。皇太子在大典礼时也穿这种服装,冠用十八梁(名“远游冠”),与此稍有区别。

元代:

元代龙袍,按《元史·舆服志》记载有:“服白粉皮则冠白金答子暖帽,服银鼠则冠银鼠暖帽”。此像为白金答子暖帽穿锦袍的皇帝。

明代:

冕服、衮服:冕服、衮服合称为“衮冕”,是古代最尊贵的礼服之一。明代皇帝只用衮冕,废除其余五冕,为十二旒冕十二章服,用于祭祀天地、宗庙、社稷、先农、册拜、正旦、冬至、圣节等场合。朝鲜国王,皇太子及亲王用九旒冕九章服、世子用八旒冕七章服、郡王用七旒冕五章服。朝鲜所谓“世子“不可用冕,只可用梁。

皮弁服:是明代皇帝、皇太子及亲王、世子、郡王的朝服。皇帝在朔望视朝、降诏、降香、进表、四夷朝贡、外官朝觐、策士传胪时穿皮弁服(嘉靖时定祭太岁、山川等神亦穿皮弁服)。

武弁服:武弁服为天子亲征遣将时所着的服饰。

燕弁服:皇帝平日在宫中燕居时所穿。

通天冠服:皇帝在郊庙之前省牲、皇太子诸王冠婚、醮戒以及社稷等祀时穿通天冠服。但从《明实录》等史料记载来看,洪武十年之后基本没有皇帝使用通天冠服的记录,《大明会典》所载冠服制度中也没有收入通天冠服,可能是洪武中期以后已经不用,其功能大部分被皮弁服代替。

常服:明代皇帝常服使用范围最广,如常朝视事、日讲、省牲、谒陵、献俘、大阅等场合均穿常服。

吉服:皇帝在时令节日及寿诞、筵宴等各类吉庆场合所穿的服装。

青服:又称青袍,即青色圆领,为明代皇帝在帝后忌辰、丧礼期间或谒陵、祭祀等场合所穿。

罩甲、齐腰甲:都是皇帝在狩猎、骑马出行以及重要的戎事活动中穿着的戎服。

便服:皇帝日常闲暇时的着装,明代皇帝的便服就款式、形制而言,和一般士庶男子并没有太大区别。主要有曳撒、道袍、贴里、直裰、鹤氅、披风等。

“各种明朝皇帝画像之中,最常见的就是明代皇帝的常服”

曹七七挥手出现了一张老朱的古代画像:

“明代皇帝的常服,通常为云锦织造。以黄色的绫罗为主,上绣龙、翟纹及十二章纹。明代的龙,形象更加完善,它集中了各种动物的局部特征,头如牛头、身如蛇身、角如鹿角、眼如虾眼、鼻如狮鼻、嘴如驴嘴、耳如猫耳、爪如鹰爪、尾如鱼尾等等。在图案的构造和组织上也很有特色,除传统的行龙、云龙之外,还有团龙、正龙、坐龙、升龙、降龙等名目。许多时候所绣的团龙中,就只有升龙、降龙两种。”

清代:

清代龙袍以明黄色为主,也可用金黄、杏黄等色。清朝皇帝的龙袍,据文献记载,绣有九条龙。

龙袍的下摆,斜向排列着许多弯曲的线条,名谓水脚。

水脚之上,还有许多波浪翻滚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宝物,俗称“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绵延不断的吉祥含意之外,还有“一统山河”和“万世升平”的寓意。

清代皇帝的服饰基本上分为三大类,即礼服、吉服和便服。礼服包括朝服、朝冠、端罩、衮服、补服;吉服包括吉服冠、龙袍、龙褂;便服即常服,是在典制规定以外的平常之服。龙袍,是上下连属的通身袍,比礼服略低一等,是皇帝在一般性的吉庆宴会、朝见臣属的时候穿用的常见礼服,也是我们常常见到的帝王服饰。

纹饰图案方面

如:龙纹、凤纹、蝙蝠纹、富贵牡丹纹、十二章纹、吉祥八宝纹、五彩云纹等等。这些图案只为封建社会里的帝王和少数高官所服用,并不普及。如:龙、凤纹向来是帝、后的象征,除了帝、后之外任何人不得使用。十二章图案,自它在中国图纹中出现就是最高统治者的专有纹饰,一直到封建帝制的灭亡,只应用在帝、后的服饰和少数亲王、将相的服饰上,从未在民间出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