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七喜中文 > 我盗墓被直播了 > 第一百四十五章 六丁六甲

第一百四十五章 六丁六甲

明朝初期,朱元璋的儿子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夺取了王位。传说在燕王的整个行动中,真武大帝都曾显灵相助,因此朱棣登基后,即下诏特封真武为“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并大规模地修建武当山的宫观庙堂,建成九宫八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三十九桥、十二亭的庞大道教建筑群,使武当山成为举世闻名的道教圣地;并在天柱峰顶修建“金殿”,奉祀真武大帝神像。因帝王的大力提倡,真武大帝的信仰在明代达到了鼎盛阶段,宫廷内和民间修建了大量的真武庙。

“牛批了,当真以为这样就可以刀枪不入?”

众人一阵无语。

“这算什么,清朝直接将梵文刻在头盔上”

曹七七道:

“除了头盔,还有铁甲”

随着画面更替,可见这幅铁甲自肩至底边通长只有68厘米。

对襟,甲身前襟分为左右两片,各于胸部中心缀一铁质贴金圆护镜。两左右片以六对枣核形扣及扣襻纽系。后襟为一整片,上部中心置一圆护。前后襟在肩部连缀,褃缝用绦带连接。

曹七七说道:

“全甲共有甲片199片,均用熟铁制成,外涂黑漆。圆护3面,铁板制成,表面贴金。圆护上刻武士像和云纹。因为是皇帝所穿,所以衬里用的是织金锦”

“除了盔甲,定陵还出土了直腰刀”

随之一把长剑模样的兵器出现在直播间。

“最初,人们认为是佩剑,但实则为佩刀”

此刀通长95厘米、宽4.2厘米。

刀柄镶云纹金片,金十字形护手。木质刀鞘外包一层鲨鱼皮,髹红漆,上刻云龙纹,末端裹云纹金琕(bǐng)。

刀鞘缠四道金箍,鞘口作金柿蒂状,扁鼻套圆环、金环、金钩,用以悬挂。

“没想到,万历皇帝骨子里居然还是个汉子”

众人诧异。

“万历皇帝励精图治,也是渴望纵马啸西风,开疆拓土的”

曹七七道:

“除了盔甲,地宫还出土了万历皇帝两顶冕冠”

随着画面斗转,众人看到此冠冕格外眼熟,毕竟前后缀的数道玉坠格外显眼。

“这两顶冠冕,一顶出自神宗棺内,另一顶出自随葬器物箱内。一顶保存稍好,另一顶仅存金玉饰件。”

从现存物看,两顶与《大明会典》所载制度大同小异,并不完全一致。

曹七七略微有些迟疑道:

“定陵出土冕冠,冕板以桐木为质,呈前圆后方形。冕板长38.7,宽19厘米。上面贴黑素缎一层,下面贴红素缎一层。前后各缀十二旒,每旒穿玉珠九颗(白色3颗、红、蓝、绿各2颗),珍珠三颗,以五股红色丝线相系。其冠卷(帽壳)作圆柱形,以细竹丝编结成六角形网状,髹黑漆。里衬一层红素绢,面敷三层黑素纱,冕口里衬一周红素罗。”

冕顶有玉衡一条,用以维持冠。

衡为长方形,两端各有两圆孔,用以缝线。冠体上部横插玉簪一,簪为两段,顶部呈方形阶梯状三层,分别固定在冠的两侧。冠上系有红涤带和红丝带,两侧各有一绿一白两玉珠作为充耳。

顶端这一块长形冕板,叫“延”。延通常是前圆后方,用以象征天圆地方。延的前后檐,垂有若干串珠玉,以彩线穿组,名曰:“冕旒”。冕旒的多少和质料的差异,是区分贵贱尊卑的标志。据说,置旒的目的是为了“蔽明”,意思是王者视事观物,不可“察察为明”。

相传,

冕制起于黄帝,至周代时始完备。古时帝王、诸侯、卿大夫参加盛大祭祀所服,冕旒为礼冠中最贵重者。至清朝“剃发易服”在中国亦随之终结。

曹七七的话令人感觉十分惋惜。

只听曹七七继续说道:

“旒就是用五彩的缫(丝绳)12根,每旒贯12块五彩玉,按朱、白、苍、黄、玄的顺次排列,每块玉相间距离各1寸,每旒长12寸。汉代冕服的垂旒却不限于五色,根据后汉书·舆服制的记载,十二旒为白玉串珠。”

“冕冠的旒数按典礼轻重和服用者的身份而有区别,按典礼轻重来分。”

天子祀上帝的大裘冕和天子吉服的衮冕用12旒;天子享先公服冕用9旒,每旒贯玉9颗;天子祀四望山川服毳冕用7旒,每旒贯玉7颗;

天子祭社稷五祀服希冕,用5旒,每旒贯玉5颗;

天子祭群小服玄冕,用3旒,每旒贯玉3颗。

按服用者的身份地位分,只有天子的衮冕用12旒,每旒贯玉12颗。

公之服只能低于天子的衮冕用9旒,每旒贯玉9颗;

侯伯只能服冕,用7旒,每旒贯玉7颗;

子男只能服毳冕,用5旒,每旒贯玉5颗;

卿、大夫服玄冕,按官位高低玄冕又有6旒、4旒、2旒的区别。

三公以下只用前旒,没有后旒。

凡是地位高的人可以穿低于规定的礼服,而地位低的人不允许越位穿高于规定的礼服,否则要受到惩罚。

天子为十二旒,周之诸侯王公之旒有九、七、五之分。但后来旒渐渐只限于帝王,于是“冕旒”则成了帝王的代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