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略微枯燥,昭穆贯鱼在中间部分)
西夏王陵,通常由:内城、月城(月牙城)、外城,三部分组成。
内城有:陵台、钟虞、墓道、献殿;
月牙城相当于哑巴院。
外城包括:碑亭、阙台、以及四周的角台。
奇葩的是,
1、明清两代皇帝陵墓,都把盛放帝王棺椁及殉葬品的墓室建在如山般高耸的封土下方;
而西夏陵的陵台,却不是位于墓室的正上方,而是位于墓室以北10米处,根本起不到封土的作用。
2、西夏王陵墓道的入口设置在献殿内部,这也是帝王陵寝中绝无仅有的。
3、隐藏墓道的走向是帝王陵墓营造时最为隐秘的工作之一,明代万历皇帝定陵墓道入口设置在宝城的侧面,令人难以察觉,20世纪50年代发掘时曾让考古人员苦思冥想,大费周折。而西夏的皇帝们似乎并不担心这一点,除了墓道入口直接设置在献殿以外,西夏帝陵的献殿至陵台之间有一条突起于地面之上的鱼脊梁封土,墓道就埋藏在封土下方。
“这就很扯”
系统吐槽。
接下来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西夏皇陵,
“首先,选址”
宋夏,受五音姓利之说的影响严重,普遍认为帝陵应:山高水来、东南地穹、西北地垂、后有走马岗、前有饮马塘、岗埠形势、小顿大起、延连百里不断者。
西夏王陵,背山面水,西北有贺兰之固,黄河绕其东南,西平为其障蔽。
其次,整体布局。
明·《宁夏志》卷二十三记载:“贺兰山之东,数冢巍然,传以为西夏僭窃时,所谓为裕陵、嘉陵者。其制度、规模,仿巩县宋陵而作”。
学术界形成了两种关于西夏陵区 9 座帝陵排列格局的假说。
一种观点根据唐、宋时期流行的“角姓贯鱼葬法”和 “左昭右穆”宗庙牌位制度。
另一种观点认为,分两组建制:一组陵为“平原起冢”,另一组为“依山起冢”。
贯鱼之次:亦作'贯鱼之序'。
意思为:像成串的鱼一样,先后有次序。
角姓贯鱼葬法,即五音中角姓[贯鱼葬],家族中每个人的墓穴排位,与五音姓利有关。
系统挟持曹七七以令水友,直接甩了一张表。
“五音姓利阴宅布局为多为长方形,平面布局平均分作七份,分别用: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八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和乾坤艮巽四卦来表示这一周二十四个方位。
墓园之内总共划分为四十九个穴位,其中只有甲、丙、庚、壬四个方位可以安葬,如有不足,乙、丁、辛、癸四个方位可以补充。”
同时又汲取了昭穆制度:
五音姓利墓地取穴之法称作昭穆贯鱼葬,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之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始祖之右方,称“穆”。
因而,五音选墓穴之法,又被成为[昭穆贯鱼葬]
在宋朝,其宗庙中的昭穆排列次序时而以兄弟相继为君昭穆异位,时而又昭穆同位,游移不定。
宫羽,墓穴朝向:坐东北向西南;
墓穴尊卑:甲庚壬癸辛丙。
昭穆葬:丁,南偏西。
贯鱼葬:庚,西偏南。
商,墓穴朝向:坐西北朝东南。
墓穴尊卑:壬丙更辛丁甲。
昭穆葬:乙,东偏南。
贯鱼葬:丙,南偏东。
角,墓穴朝向:坐东南向西北。
墓穴尊卑:丙壬甲乙癸庚。
昭穆葬:辛,西偏北。
贯鱼葬:壬,北偏西。
徵,墓穴朝向:坐西南向东北
墓碑尊卑:庚甲丙丁乙壬。
昭穆葬:癸,北偏东。
贯鱼葬:甲,东偏北。
(以上仅供参考,大家看看就好,切勿当真)
这些西夏王陵的外郭形制虽然有开口式、封闭式和无外郭式三种,但它们的内部结构却大体相同,分为角台、阙台、月城、陵城四部分。
月城和陵城,两城相接,平面呈“凸”字形状,月城至陵城南门之间,设有神道,两侧各有两排石像生。
据发掘出的一座王陵和三座陪葬墓来看,王陵的地宫前有一个长约50米的斜坡墓道,地宫为一个前狭后阔的方形墓室,两侧各有耳室一个。
墓室用土坯壁,前壁刷石灰,上画武士像。墓门呈拱形,室内以方砖铺地。
“除此之外,西夏王陵还有陪葬墓”
系统换了一个视角,出现密集的坟头:
“截至2014年,考古人员在西夏王陵共发现254座陪葬墓。”
按陵区地貌和陵墓遗存格局将50平方公里陵区自南向北分为4区:
1区以一、二号陵园为中心,有62座陪葬墓;
2区以三、四号陵园为中心,有65座陪葬墓;
3区以五、六号陵园为中心,有108座陪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