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七喜中文 > 大宋那些年 > 第二十二章 三征南唐

第二十二章 三征南唐

张彦卿这边,滚木、礌石、火笼、板砖、脏水,所有能投掷的,全都抛下城去。

两军皆有死伤,一个月过去了,楚州城依然固若金汤,无法攻破。

江淮一带,由于淮河经常发生水患,每当雨季来临之时,淮河水量大增,浩浩荡荡的江水通过清江、洪泽湖、高邮湖、邵伯湖冲入长江,大水经常漫过堤坝,淹没两岸的农田,冲垮房屋(清朝时经常发生官员侵吞修河银子的事件,这要修的河就是淮河和他的支流河道。淮河是一条破坏河,两千多年以来,两岸的居民深受其害。1949年共和国成立后,成立专门的治淮委员会,给淮河挖了一条支流,取名“苏北人工灌溉总渠”,从楚州开始,将淮河水引入大海,彻底治理了淮河水患)。每当哀鸿遍野,吃光了草根树皮之后,各地饥民流民就会发起暴动,占州府、杀官吏、抢粮食、劫富户,一样都不会少。

所以各地驻军指挥使,被迫把城墙都修筑得非常高大上,这样才能得以保障城里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他们固有的观念就是:高筑墙、广积粮、保安康。

这也是为什么后周军在攻城上,占不到任何便宜的原因,你的云梯,距人家墙头还有一大截,根本爬不上人家的城头。

赵匡胤道:“官家还记得当年在河中挖地道的事吗?”

柴荣一拍脑袋,“对啊!我们就是通过地道,才拿下河中城灭了李守贞的!”

于是,世宗亲自督军,在城外大建碉堡箭楼,掩护士兵们挖地道(淮河以南的地方,在冬天,地下一般是不会出现冻土层的)。

一夜功夫,地道通进城中,后周大军蜂拥而入,双方展开激烈的巷战。

显德五年(958)正月,楚州城破,一千余名南唐守军,无一投降,全部战死。

都监郑昭业战死。

楚州防御使张彦卿转战回到府衙,兵器已经全部打光,他拿起椅子和冲上来的周军拼命,最后力竭战死。

南唐有张彦卿拼死报国,大明亦有史可法力保扬州。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中华民族不缺的就是这种精忠报国的英雄铁汉。

在原则上,大家各为其主,没有谁对谁错,在道义上,民族危亡,宁死不屈,方显英雄本色。

三征南唐,世宗柴荣亲自督战,周军摧枯拉朽,势如破竹,连下淮河两岸五座城池,没想到却在小小的楚州城下,搁浅了四十多天,严重打乱了柴荣速战速决的作战部署。

楚州一战,周军损失惨重,柴荣大怒,下令屠城:不分男女老幼,有活气的一个不留,连只狗都不能放过。

这也和明末扬州的结局一样,清军艰难占领扬州后,主帅多铎下令屠城,扬州百姓死亡逾八十万人,史称“扬州十日”。

扬州城现在还有一条古巷,叫做“螺丝结顶”,是“摞尸及顶”的谐音,是说,

(本章未完,请翻页)

扬州十日屠城时,这里尸骨堆积如山,都到了屋顶。

出来混是要还的。屠城者,让那些无辜的百姓惨遭杀害,看似赢了,泄愤了,却造下了难以言表的无边罪业。

佛门常说:“杀生者,得短命报。”众生任何的起心动念,都会召感业力果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必定受报。

王朴算定世宗本来能做皇帝三十年,他的残忍,让他最终只坐了六年的江山。顺便提一下,那个在扬州屠城的多铎,是染天花死的,死时三十六岁。

周军屠城之时,赵匡胤骑马走到一条小巷,刚好看到一名无头女尸,倒在路边,在她的身下,有一个小孩正依偎在妇人的怀里吃奶。

赵匡胤于心不忍,他命人抱起孩子,好生照看。接着飞马向柴荣请旨,要求收留战事中留下的孤儿,柴荣想了想,还是答应了。

于是,楚州城很多孤儿得以保全,这个巷子里的人也因此得以活命,从此这条巷子就取名“因子巷”。后来楚州百姓为了感念赵匡胤的仁义和活命之恩,又将因子巷更名“多子巷”。

在你死我活的战场上,赵匡胤仍能保持一颗慈悲心,的确难得。

再说句后话,一千多年之后,从楚州驸马巷走出来一位十二岁的少年,他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在寻找救国之路的不断探索中,他成长为一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抛头颅,洒热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位人民的好总理,他姓周,名字叫恩来。

◆ 南唐皇帝的离间计

紧接着,后周大军接连攻克扬州、舒州。

显德五年(958)三月,柴荣抵达仪征,到达长江北岸。

赵匡胤率领战舰追击唐军,一直追到长江南岸,焚烧敌军营寨,在迎銮江口、瓜步(六合之战,大败南唐齐王李景达的地方)多次重创南唐军,大胜而归。

“又是赵匡胤!此人能抵得上我十万兵,有他在,我大唐好不了!”

南唐中主李璟又掀开自己的小本本,上面赫然写着:赵匡胤,三十二岁,殿前都指挥使。

“怎么办?”李璟苦思冥想,想破脑袋地想,终于想到一条离间计。

他派人偷偷带了招贤信,表达了自己慕求贤才,如饥似渴的心情和诚意,同时带上三千两白金,前往仪征,许诺高官厚禄、荣华富贵、美女黄金,想把赵匡胤挖过来,为自己所用。

这是赤裸裸地挖后周墙角,作为一名大周皇帝的磕头兄弟,赵匡胤同志立场绝对坚定,拒绝腐化,永不叛周,毅然决然地拒绝了南唐的贿赂,把李璟的密信和三千两白金,如数上交到内府。

李璟的离间计彻底失败。

为了表示自己的忠心,赵匡胤又带人将仪征江边的犄角旮旯,能驻军的地方,清查了一个遍,确保没有一名南唐漏网士卒。自此,长江北岸各州全线平定。

得知赵匡胤拒绝了自己的抛出的橄榄枝,李璟简直快要崩溃了。

江北各州全部失守,柴荣屯兵的仪征距离国都金陵的直线距离不足百里,金陵已经人心惶惶,似乎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了自己,他实在是顶不住了,决定把皇位传给太子李弘冀,向后周称臣。

李弘冀是李璟的长子,当时民间有传闻说:“有一个真人在冀州,开口张弓向左边。”李璟听说之后就给长子起名为弘冀。

李弘冀是南唐最有军事才能的皇子,他曾经大破吴越军,斩首万级。

面对南唐这么强的接班人,这么能打的对手,柴荣当然不允许李弘冀继位。他诏令李璟:称臣可以,传位不可以,这个位子你还得继续坐下去。

皇位成了烫手的山芋,扔又扔不掉,躲又躲不开,李璟这个郁闷哪。他不知道大周皇帝接下来会怎么对付南唐,金陵还能不能守得住,如果守不住,要不要现在迁都(为了躲避后周的进攻,李璟后来把都城迁到了洪州,就是现在的南昌)。

为了讨好柴荣,稳住柴荣(这时候就要给柴荣戴高帽唱赞歌,多说几句拜年嗑),他立即遣使奉表,同意献出江北十四州(已被后周占领了),削去帝号,改称南唐国主,从现在开始,使用大周年号纪年,纳贡称臣。

夺得“淮南十四州”,恢复了江淮漕运,柴荣已达到了自己征唐的目的(他本不想灭亡南唐,只想着让南唐臣服自己,让自己抽开身,去打契丹,收复被石敬瑭卖掉的燕云十六州)。

显德五年(958)四月,柴荣自扬州班师回京。

至此,周唐大战结束,大周的边境推至长江岸边,南北均衡的割据被打破。南唐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无力与中原政权抗衡。

柴荣三次征唐,震慑了南方大小割据势力,为北伐契丹扫除了后顾之忧。

赵匡胤又一次战功赫赫,显德五年(958)五月,柴荣发出嘉奖令,加封赵匡胤为忠武军节度使。

官做得越大,责任也就越大,赵匡胤已经为即将开始的北伐,摩拳擦掌,厉兵秣马。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