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三 周家

“娘你不要着急我现在就去。”

吴氏说着,用手拍了怕身上的衣裳,往外面走去。

周家老宅是东西二间正屋,中间是堂屋,堂屋兼做厨房,院子方正不算大,一间茅房一间放杂物的侧房,一间养牛的侧房,还有就是靠着院墙的鸡窝和菜园子,院墙是土堆的,正屋也是土房不过房顶加盖了一层瓦片,侧房则都是土房。

正房东屋,周老爷子和周老太太住,西屋,吴氏和玉姐从县城回来就住。

从前周家孩子小的时候就大家一条炕睡下,等孩子们大了要成亲了,周老爷子就在村子里买了两块地基,分别在村西头和村子十字街口,他在这两处盖了房子,周家老二一家在村西头房子住,周家老三一家在村子十字街口房子住,至于周家老大一家是在临川县上买了一处小院子来住。

周家老大在县城住也是有原因的,那是因为周家老大考中秀才之后,周家老爷子忽然觉得周家有了指望,所以不能亏待了能为周家光宗耀宗的人,他花了大半辈子的积蓄给周家老大在县城买了一处院子,又给周家老大娶了一个四里八村都夸贤惠的女人,也就是吴氏了。

不过这样大的做派是一个普通农家难以支撑的,最后没有办法,将目光投向了周家最小的女儿周顺云身上,周顺云长得粗粗大大的,甚是能干,在家的时候也常常相帮着周家老爷子在地头干活,这样的周顺云让隔壁平家坝的一户姓王的人家看中,人家给的聘礼重,正好解了当时周家替周家老大置办产业,迎娶贤妇的燃眉之急,周顺云在娘家呆着两年才出嫁的。

时间过得很快,一转眼十多年过去了,周家第三代人长了起来,也都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

周玉姐长得白净,身形如吴氏一般周正,她此刻盘着腿坐在西屋的炕上,手中拿着绣棚子,捏着绣花针绣花。

绣活可不是每个女人都会的,如周家老二家的李氏,她只是会做些缝缝补补的粗活,不会做这精细的绣花。

周家老三家的田氏,是在娘家娇养起来的,从来不拿针线,只管手中握着银钱,这些女红活计都花银子让别人去做。

不过会做绣活到底是一个女儿家出嫁前一个加分项,这样的女儿让人容易给人留下一副贞静安顺又心灵手巧的印象,就是媒婆也不会将她的庚帖给那粗笨的农家,而是选那当官的或者富商人家来匹配。

周玉姐会做绣活那是因为吴氏会,吴氏会那是因为吴氏的娘家当初为了吴氏能得个好名声,请了绣娘来教习,吴氏娘家这般心思也有了回报,最后吴氏嫁了个秀才相公,聘礼还比别的女儿多一倍,若不是这番操作,吴氏怕是不一定能有这般好运气,能嫁给这一带凤毛麟角的秀才。

吴氏只将自己的手艺传给了周玉姐,并没有传给老二家的周秀儿,老三家前头妻子留下的二个女儿周春儿,周迎儿。

毕竟物以稀为贵,若是将三个侄女也都教会了,那如何能显得她的玉姐是个出挑的?!

自然吴氏也怕人说她这个大伯母只顾着自己的女儿不顾侄女,就先将话说出来了:说什么周秀儿自小身子弱,学绣活费精神,又说周春儿周迎儿是个没娘的孩子,家中的洗衣打扫的活计都要拿起来,免得让继母不高兴,所以也不能学习这些有闲情的人才学的玩意。

旁人一听吴氏这话就不说吴氏偏心了,反而说吴氏心细,对侄女比对亲生的女儿还好,果然是个贤妇,名不虚传。

周玉姐在众人面前尤其是在周秀儿,周春儿,周迎儿的面前,一向是将头扬的高高的,一副她是大户人家的娇小姐做派,而周秀儿等人则是家中的粗使丫头,是不屑于同她们讲话的。

周玉姐看着自己手中绣的鸳鸯,发现其中有一处丝线的颜色配错了,只好一边拆掉一边咕嘟着嘴道:

“我说不回来不回来,娘非要我跟着她回来,这种破地方让我多待一日我都不愿意,一会吵闹一会哭丧的,吃的都是咽不下去的饭食,谁愿意来这种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