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说昨天有个人买了一套,一转手就转了8万块钱。”
“不会吧……那么抢手?”
“是啊,等下售楼处一开门,我要第一个冲进去抢购!”
“听说香港要筹建新机场了,楼价肯定还会升!”
“是吗?你听谁说的,快详细说说……”
……
于文茵听着这几个人的话,嗤之以鼻。
有没有那么夸张!
这几个人估计是开发商请的托吧。
但是等九点钟售楼处一开门,于文茵就被啪啪啪打脸了!
那几个被她称作是“托儿”的人,正在冲进去售楼处疯狂地扫货。
买房子的人就跟去超市抢打折鸡蛋的大妈一样疯狂,连样板间都没看,就直接付款了。
有好几个还是给的全款!
等轮到于文茵他们的时候,房子已经只剩下几套了。
一套是4楼的,一套是顶楼的,还有一套是18楼的。
香港人不喜欢4,也不喜欢18。
因为他们信风水,总觉得18就是18层地狱。
所以很多香港的楼层是没有4楼和18楼的。
4楼就有5a来代替,而18楼则变成17a。
但是于文茵的妈妈周清秋是北京人。
她没有那么多的忌讳,她就觉得18楼挺好的。
看来看去,最后只有一套18楼的,40平方的,单价3.5万一平方,总价140万。
周清秋那套房子只拿到拆迁款120万,还差20万。
于文茵今年才大四,现在还在建筑事务所实习,工资少得可怜。
而自己妈妈这些年靠给报社写点文章供自己吃穿、读书,本来就很吃力,哪里还有存款?
“小姐,不好意思,你妈妈的年纪太大了,我们没办法给她办理购房贷款哦。”
售楼部驻点的银行经理表示无能为力。
“小姐,因为最近行情紧俏,40平方的小户型我们只接受一次性全款付清哦,是不接受贷款和分期付款的。”
售楼处小姐指着后面排着的长龙解释道。
这是饥饿营销?
还真不是。
在凤凰卫视7月1日播出的《腾飞中国》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1991年2月底,海湾战争结束,油价开始恢复正常。”
“受到国际环境好转等因素的影响,缓和了一年多的香港楼市蓄势待发,热度再次迅速升温。”
“短短一个月内,黄埔花园和太古城的楼价就从每平方米2.47万港元升值了3.55万港元。”
“在这样的地产热潮中,香港的炒楼之风是愈演愈烈。”
“事实上,香港炒楼风潮,从1985年起就重新兴盛,并出现了职业炒家和集团式的炒家等现象。”
“排队买楼的人群屡屡发生冲突,甚至曾经酿成了命案。”
从凤凰卫视《腾飞中国》的这段文字就可以看到,当时香港的炒房市场有多么疯狂。
“茵儿,怎么办?”
周清秋也没想到香港人那么喜欢买房,买个房子不仅要排队,还跟抢购大白菜一样夸张。
她们这次就带了120万的支票,原本想着可能还用不了那么多呢。
原来是自己太天真了……
“你们到底买不买的?不买这套就让给我吧!”排在于文茵后面的一位购房者催促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