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七喜中文 > 大明龙州土司 > 第六十六章 渡尽劫波笑泯恩仇,报恩精神千古流传

第六十六章 渡尽劫波笑泯恩仇,报恩精神千古流传

在如来佛祖像前面两侧,竖立着王玺和王鉴的塑像。这两尊造像高约9尺,头戴官帽,身着官服,五官端正,神情虔诚,两手抱拳,聆听传经。正所谓修佛之人清心寡欲,王鉴此举意在向皇帝表丹诚,以显示王家忠君爱国,一心向佛,绝无半点谋逆之心。世人在拜佛时,在佛祖像前面两侧的王玺父子也能一并被跪拜,沾沾佛祖福荫,永享人间香火。王鉴还特意请匠人在殿中雕刻了一座设计精巧、造型独特的石雕香炉,高约6尺,分六层以上镂空透雕的作法制成。香炉上雕刻有手持各种器乐的乐伎,有千层百瓣的花卉,有生动嬉戏的群狮,还有张牙舞爪的云龙,无不各尽其妙。

万佛阁底楼右侧有一楼梯,可扶梯而上,到达楼座。楼的后部神龛上供有七尊木雕佛像,佛经上称它们为“七佛”,即释迦牟尼还未成佛之前就已有六位佛,加上释迦牟尼佛,即为过去在娑婆世界渡众的“七佛”。阁内除佛像外,楼上楼下的27平方丈的满墙壁画精美绝伦,妙笔生花,栩栩如生,画面上有身材高大、情态肃穆的帝王君主;有手捧贡品、端庄秀丽的天神玉女;有体形彪悍、面目狰狞的天王力士;还有双手合十、神情谦恭的寺庙僧侣。各种人物画像高达9尺,高低错落,左右顾盼,周围衬以流云仙气,与阁内供奉的金身佛像有如众星拱月,前后呼应,动静相衬,生动地构成了一幅庄严的护法图。这些壁画,融合佛家和道家之精髓,构图生动,笔法精炼,线条流畅,色泽艳丽,穷工极态,出神入化。

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九月初,王玺、王鉴两代人共历经二十载春秋,报恩寺修建工程全部竣工。报恩寺金碧辉蜚,琉璃光耀,使原本的荒芜之地化为宝坊,成为龙州自开设以来,时至今日的龙安府都未尝有过的名刹。

王鉴毕恭毕敬地将报恩寺已落成并愿意无偿捐献给国家的消息,报告给龙安府知府刘良寀。刘良寀欣喜地将这个好消息层层上报,当今皇帝朱祁镇看到奏疏,得知了这个情况。朱祁镇清楚王玺、王鉴父子最开始修建的并非寺庙,而是形势所迫才改建成的寺庙,并没有做任何御笔朱批。朱祁镇自有他的一番考量,若是他大肆朱批嘉奖王鉴,便是告知天下僭越无罪、谋逆有理,于朝廷的中央集权统治极为不利。现在改土归流的目的已然达到,他不想再引起其他曾经的地方土司不满,从而再生祸乱,他选择了将此事置于不闻不问之列。

尽管朝廷置若罔闻,但龙安府的百姓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王玺、王鉴父子为了修建报恩寺,两代人花费了二十年的时间,没有为自己置田买地,没有为自己修建奢华豪宅,而是散尽田产家资并多方募集资金,倾其所有修建了这样一座宏伟壮观的报恩寺,还无偿地捐给国家,捐给百姓,捐给天下人。王鉴坚持每日亲自带领家眷烧香跪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诵经祈祷、祝延圣寿、报答皇恩,为大明盛世祝祷,为天下百姓祈福,祈愿大明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王玺、王鉴父子为官两袖清风,传承着知恩、感恩、报恩的美德,潜心修佛,以佛教思想教化边民,稳定边陲,为曾经的龙州、现在的龙安府带来了繁荣和发展,真正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王鉴没有得到朝廷的嘉奖和表扬,但龙安府百姓们对他们父子俩的称赞,让他感觉比朝廷任何嘉奖和表扬都来得更加实在,更加暖心。

修建完报恩寺并无偿地捐献给了国家,王鉴终于完成了王玺的遗愿,心有所安。但王鉴的心里还是空落落的,他还没有等到辛夷回来。和辛夷断了联系已经许多年,王鉴不知道辛夷现在究竟怎么样了?是否还活在这个世上?还能不能回来?

岁月磨人,让思念愈发深沉。那些对辛夷的思念,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淡漠,而是幻化成绵延的墨迹,晕染开来,烙成心尖上的泪痕。

王鉴不知道的是,辛夷当初留下那封信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她不会再回来。

辛夷一直自愧是个有罪之人,自责是她的存在才导致这些悲剧的发生,她无颜面对王鉴,面对王家。与此同时,辛夷担心王鉴因痛失至亲,受不了打击,从此一蹶不振。辛夷便在信里告诉王鉴,待报恩寺彻底完工之日,就是他们兄妹再见之时,借以此法激励王鉴重新振作起来,完成王玺的遗志。

就在辛夷云游四方的途中,辛夷无意中偶遇了一位同样云游四方的故人。那故人恰是无妄法师。无妄法师深知,当初正是他为了报答薛忠义的恩情,也为了报王家害死朱檀儿之仇,与薛忠义联手设计陷害王玺一家,造成了一系列恶果,枉送了那么多条无辜的性命。无妄法师自感罪孽深重,主动辞去黄龙寺主持,从此四海云游,虔心忏悔,渡人渡己。

辛夷与无妄法师相遇的那一刻,彼此打了一个合十的手印,默默给了对方一个微笑,相逢一笑泯恩仇,一切尽在不言中。他们不再是红尘中人,而是空门中苦修的行者,在历尽人世间的爱恨情仇、明争暗斗、尔虞我诈之后,选择放下一切,全身心地皈依我佛,苦行修法。

辛夷的内心从未如此平静,她确信一心向佛的她,再也不会纠结于过往。一切都已过去,只有放下,才能重生。

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辜月,寒冬料峭,一名身着三宝领海青的尼姑整肃庄严地来到报恩寺的经幢前。

报恩寺里刚来不久的年轻小和尚,正在附近清扫落叶,知道蟠龙坝附近并没有尼姑庵,见到眼前的尼姑自是有些奇怪,以为她是从外地远道而来的,忙问道:“请问这位师太前来鄙寺有何贵干呢?”

这名尼姑不是别人,正是已出家的辛夷。

辛夷礼貌地对小和尚说道:“贫尼法号‘绝心’,云游四海路过此地,见到这座宏伟的报恩寺,难免驻足欣赏一番,打扰了。”

小和尚并不知道辛夷的真实身份,挠挠头,咧嘴一笑:“绝心师太,您客气了!”

辛夷微微一笑,望着夕阳余晖下这座金碧恢宏的报恩寺,想到那些因这座报恩寺而生而灭的爱恨情仇,已如过往云烟,永远地消散在历史长河之中。从苦海翻波到心如止水,如今的辛夷不再是曾经的王辛夷,而是早已皈依佛门的绝心师太。

辛夷虔诚地双手合十,法界于一心,轻轻地念了一句:“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