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七喜中文 > 视频剪辑:开局盘点十大帝王 > 第一百八十四章 徐达常遇春谁更出色

第一百八十四章 徐达常遇春谁更出色

像李善长刘伯温这种,他们其实很少指挥打仗,更多的是战略规划及后勤保障。

这也说明,因为大都是农民起义军互相在打仗,谋略使用上确实非常少。

当朱元璋统一南方后,派徐达和常遇春挥师北伐,攻打元朝正规军的时候,元朝正规军不是也打不赢吗?

事实上,徐达和常遇春在北伐的时候,一方面,他们已经有了实战经验。

另一方面,元朝早就不是什么正规军,而是在和北方农民起义军作战中成为残兵败将,不堪一击了。

所以徐达和常遇春打起来很轻松。

最后就是徐达和常遇春通过实战打出来了。

什么叫打出来了?

一是有了实战经验,知道打仗是怎么回事,仗该怎么打了。

二是知道自己的优点是什么,敌人的弱点是什么,如何发挥自己的优点打击敌人的弱点。

三是将领在军队中建立了绝对的权威,不用再强调纪律和执行力了。

还有就是徐达和常遇春得到朱元璋绝对信任。

徐达是朱元璋发小,常遇春也被朱元璋认为忠厚老实,因此对他们非常信任。

没有发生过刘邦直接闯进军营中,夺了韩信兵符这样的事情。

于是朱元璋很信任徐达和常遇春,因此他们的仗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也因此打得非常顺。

仗只要大顺了,打起来自然就很厉害了。而获得朱元璋信任的徐达和常遇春,自然也就成为明军的最高统帅了。

至于他们谁强谁弱,世人各有评说。

…………

“谁强谁弱?”

看到这个话题,永乐大帝朱棣他就来了兴趣。

毕竟徐达常遇春两人,他是亲自接触过的,是很了解的。

所以对于他们的评价,他是很有发言权的。

“谁强谁弱?这还用说?”

“平日里往往只见过徐达常遇春的顺序,而没有见到过常遇春徐达的顺序。”

这也是常遇春徐达都已经逝世了。

不然朱棣也不可能直接这么说。

“朕的话不无道理,可能不少人认为这只是一种习惯而已,其实并不皆然。”

“很多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仔细深究,往往背后大有深意。”

“在我看来,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徐达总体上而言比常遇春更胜一筹。”

朱棣回想曾经,笑了笑,道:

“论眼光,在朕看来,先说徐达,他原本就是父皇的童年小伙伴,父皇从军之后,回家乡征兵,徐达知道父皇自小都讲义气主意多,肯定能成大器,二话没说誓死追随。”

“参加起义军之后,徐达虽然也是英勇无比但是众人却说徐达“尤长谋略”,在攻打张士诚的时候,徐达与父皇的看法不谋而合,甚至都超越了李善长,这说到底其实就是一个人的眼光问题罢了。”

“再看看常遇春,他是凤阳府怀远县人士,虽然父母都是贫苦农民,生逢乱世,少年常遇春意气风发心有不甘,一心想要闯出些名声,但是想象不到的是,当时起义军已经风起云涌,常遇春没有投奔任何一支起义军,而是投奔了一个毫无远见,只知道抢家劫舍的绿林大盗刘聚。”

“这么一看,由此可间,常遇春可能确实缺乏比较开阔的视野。”

“论能力,民间很多人以为常遇春的能力强于徐达,因为他们认识浅薄,他们都知道常遇春被称为“常十万”,这倒也不假,常遇春打仗的确厉害,冲锋陷阵,攻城守城。”

“但是,会打仗只是一方面,若以此为据,朕认为这是缺乏发散思维的一种表现,因为这些证据只能说明常遇春个人的勇敢,说得难听一些就是匹夫之勇,而在战场上,需要讨论的是打仗,需要讲究团体,讲究战略,讲究配合。”

“朕这么想并不是为了刻意贬低常遇春的作战能力,其实任何人都无可否认常遇春为父皇立下了的汗马功劳。”

“要知道他在渡江的时候,在采石矶池州九华山鄱阳湖湖州平江北平等地都是作战英勇甚至创造过未有败北的奇迹。”

“如果拿我大明任何一个大将相比,朕认为常遇春都是完胜,但是唯有徐达可能是个例外,因为,徐达的功劳似乎和常遇春不相上下,他从濠州到还远滁州采石矶池州九华山常州鄱阳湖湖州平江等地也是战功赫赫。”

“不管怎样,总体上而言两个人其实不相上下,朕要补充说明的是,在九华山之战后因为常遇春滥杀俘虏,父皇自此便将常遇春归到徐达的部下,所以很多功劳常遇春不能独吞。”

“或许民间还有人说常遇春未曾败北胜于徐达,但是,朕要强调的是因为天妒英才常遇春暴卒,而徐达的唯一一次败仗是在常遇春死后败给了王保保,而就天下第一奇男子王保保的战斗力而言,常遇春与之作战能否胜负也是一个未知数。”

“论德行,说到品德,在朕看来徐达是可以完胜常遇春的。”

朱棣说的不错。

这是因为徐达的起点是个干干净净的农民,而常遇春的职业起点是个强盗。

不管怎么去看,这都是个人职业生涯的一个污点。

而按照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观点来看,在德行上,其实常遇春和徐达相比,不管公平与否,事实上早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这一点在两个人参加义军之后的战斗生涯中也有体现。

徐达作战的时候一直奉行朱元璋的命令,军队纪律严明,从不惊扰城内百姓。

九华山之战,陈友谅大败,三千人成了俘虏,常遇春刚开始的时候就想要全部杀掉,徐达则不同意,但是常遇春在夜里偷偷地将这些人活埋了一半,朱元璋知道后很生气,把剩下的俘虏都放了。

也就是自此之后,徐达开始统帅大军。

其实关于两人的评价《明史》里记载得十分清楚:“两人才勇相类,皆太祖所倚重。遇春剽疾敢深入,而达尤长于谋略。遇春下城邑不能无诛僇,达所至不扰,即获壮士与谍,结以恩义,俾为己用。由此多乐附大将军者。至是,太祖谕诸将御军持重有纪律,战胜攻取得为将之体者,莫如大将军达。”

这里面直言,两个人的才能和勇气其实是旗鼓相当的。

常遇春彪悍敏捷,徐达则更擅长谋略。

但是在品德方面,常遇春在攻下城池之后几乎没有不杀人的状况,而徐达所到的地方民众都不受惊扰,即使抓到了壮士和间谍之类的人物,也都能用恩义和他们相处,使他们最终为他自己所用。

于是诚心归附的人很多。

在朱元璋心里,徐达带兵庄重而又纪律严明,战争得胜和攻取城池的时候最有大将风范。

综合分析,很容易发现,之所以我们经常听说徐达常遇春,而不是常遇春徐达,其实并非一种简单的习惯,仔细分析意味深长,这主要是因为徐达在总体上而言确实较常遇春更胜一筹。

…………

“徐达常遇春谁厉害?”

“那必然是徐达,有什么好说的。”

“放屁,我个人认为是常遇春,常遇春打仗多厉害啊。”

“可徐达打仗也不差。”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