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研发和设计相关的几个心理学基础概念,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出一些产品设计的原则,进一步探索在研发管理中为了实现这些设计原则应该怎样做。
首先阐述第一个心理学概念——掌控感。
要知道人类几十万年的进化过程,就是人类在不断地适应、改造、利用,直至征服周围环境的过程。人类在不断地将其周围的环境变得熟悉、安全、便利——人类在不断增加对自然环境的掌控。
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那些对于周边环境时刻保有警惕的个体——对于环境有更多掌控的个体被自然选择了出来,而对于环境掌控不足的个体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被淘汰了, 没有能将他的基因传承下来。
换句话说,现代人类能够存在的基础是其祖先不断地追求对于环境的尽量多的掌控,这种对于掌控感的天生的嗜好是先天刻印在基因里的。
到今天人们已经不必睡觉的时候也睁着一只眼睛防止野兽的袭击,也不必对大多数自然灾害抱有朝不保夕的敬畏之心。
但是这个几十万年时间刻在基因里的竞争优势几乎是所有人的一种先天本能。
然而,现在社会近一百年的科技、经济、社会变革比过去几十万年之和多。
我们的祖先在进化时面对的是“喜怒无常的自然环境”和“较为稳定的社会组织结构”,与我们的祖先不同的是我们现在面对的是“快速变化的社会组织结构”和“较为安全、稳定的自然环境”。
这个情况直接导致我们追求掌控感的基因在某些方面显得格外不合时宜。
人类的大多数心理活动、行为习惯甚至疾病,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地与追求掌控感的遗传基因有关系。
比如, 储蓄是在环境发生变化时能够更从容,让未来更加安全;比如, 人类下意识的与陌生人保持一定安全距离;比如,各种心脑血管疾病,是因为发生食物匮乏时,大自然保留了那些把更多地脂肪、能量存储在身体里的个体——他们更加能够忍受饥饿,当食物不匮乏时这些被大自然保留的个体依然不断地存储着这些不必要的能量;比如,一种心理学观点认为,当人们对于当下生活的掌控感长期不足时会引发焦虑。
这种焦虑在个体增加掌控感时候得到缓解,个体会以“强迫症”的方式增加一定的掌控感来缓解这种长期焦虑。
著名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也与掌控感有很大关系。
人们追求掌控感,当掌控感缺失的时候,代表着环境中正出现我们不熟悉的事物或者变化,这通常代表着未知、不确定性和危险。
这时候千万年来进化出来的生物本能会做出的第一反应是“逃离”,因为那些不会马上逃离的基因被残酷的自然环境淘汰了。
为了能够更快的脱离危险源,身体会不自觉的做出快速调整——
比如肾上腺素分泌,促进身体的应激反应;心跳、呼吸加快,以增加身体供氧量,为了剧烈的身体活动做准备;出汗, 为加快散发热量做准备;瞳孔变大,增大识别危险源的概率;消化系统得到的血液变少,这些血液优先提供给肌肉组织,这可能导致一些胃肠不适。
其实掌控感脱离引起的情绪反应分两类:恐惧类和愤怒类。
具体会引起哪一类情绪取决于事情是否还在我们的能力掌控范围:如果事情还未脱离控制太多,尚在我们能力范围内,我们的情绪反应是“焦虑转向愤怒”;当事态完全失控时候,引起的情绪反应是恐惧。
比如,当你的女儿不听话,没有按照你的预想行动,你意识到你的掌控感受到挑战,但是还在能力范围内,你感觉焦虑甚至愤怒;另外一个例子:当你的女儿在商场里走失的时候,你觉得事态完全失控,已经在能力范围之外——后果要看运气,你感觉天都要塌下来,“恐惧”充斥着你的内心。
一个有意思的情绪转变的例子:当你专心的在做某件事情,你的好朋友突然窜出来大声的吓你。你着实被吓了一跳。
第一个情绪反应是恐惧,你会发出被惊吓的声音,迅速的向相反方向移动。
随后,当你看清了对方是谁的时候,你会放下心来, 这时候下一个情绪反应是愤怒, 在你和好友的追打中,身体的应激反应会逐渐消失。
这种从恐惧到愤怒的情绪转变就是掌控感失控时的典型情绪反馈。
掌控感缺失能够引起多种负面情绪,恐惧、焦虑、愤怒、悲伤等等。情绪是一种力量,它的本意是通过引起各种的身体反应来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适当的引导和利用情绪的力量,有利于构建更好的人生。
但是,长期的负面情绪对健康有害,掌控感长期缺失引起的负面情绪长期存在对健康尤其有害,应该做人生的“主人”,避免掌控感长期缺失。
提高掌控感的方法限于篇幅无法展开阐述,这里只给出两点思路,第一个着眼点是标准,第二个着眼点是能力。
比如:人生的各种标准如果向外寻找就容易发生较长期的掌控感缺失,这方面,王阳明的心学提倡一切客观标准向自己的内心寻找。
所以这一个心理学概念——掌控感,也就是继而介绍了掌控感失控的一种典型的行为反应:逃离。
掌控感降低时,依据掌控感缺失程度会引起两种典型的情绪反应:愤怒和恐惧。
然后就是第二个——舒适区。
舒适区又称为心理舒适区,指的是一个人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和习惯性的行为模式,人会在这种状态或模式中感到舒适。
在这个区域里,每个人都会觉得舒服、放松、稳定、能够掌控、很有安全感。一旦走出这个区域,人们就会感到别扭、不舒服,或者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