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七喜中文 > 死后千年,我成了国运之神 > 第四十章:民心可用

第四十章:民心可用

三月初九,谷雨。

阳春三月,当正当是开垦耕地的农忙时节。

整个咸州,却因百年难遇的大旱,田地荒芜。

既然无法务农,受到赈济的劳动力也被解放出来,开始着手于汉国的各项建设。

不同于以往服劳役时的哀声载道,在村正的组织下,百姓们都显得极为积极。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天下百姓,便是如此朴素。

在安排好家中事情过后,刘三郎在父亲刘老汉的千叮万嘱下,与村里的十几个壮汉,一同踏上了前往京城的道路。

村正昨日带来消息,朝廷征发劳役。

刘家村之人,被调派到了京城,说是开挖水库。

与往常不同,此次劳役,一切开支,将由朝廷负责。

这种事情,莫说是在汉国,这是大汉千年来也没有过的好事。

不论劳役还是戎兵役,对于百姓来说,都是如上税一般必须履行的义务。

而除了正式服役期间,往来履行服役的开支,需得青壮自行负责。

若不服役,当以逃役罪论处。

逃役罪,等同于逃兵,最终的结果,便是罚做奴隶。

想要摆脱每年的服役,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获得爵位。

这不光是在大汉,整个天下,皆是如此。

若是成了士大夫,这些服役,自然也就没有了。

刘家村,只是一个人口不多的小村,户不过二十。

村里大多都是老弱,青壮并无多少,此次村中摊派十人,最后一同响应劳役的,竟有十五人。

国家有难,大家当共赴之!

由于此次赈济,百姓们对大汉的归属感,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刘家村人,亦是如此。

例如那王家二郎,本抽丁没有抽到他,却被自家婆娘一脚踢出家门。

“田间又无活可干,圣君如此体恤我等百姓,大丈夫当思报国!”

后半句是村里一教书先生所说,被村民们牢记于心。

如今大汉暂不募兵,我等丈夫,便出把力气,为圣君做点什么。

更何况,那村正说了,那水库沟渠也好,各县城墙也罢,修来终究能够恩泽到他们。

有了水库沟渠,便可旱涝保收,有了那坚固城墙,便可抵御外敌,护我家园。

刘三郎和王二郎二人,在刘家村青壮中,颇有声望,于是理所应当地成了领头。

十年来,尽管有乌桓人威胁,但作为朝廷“弃民”,很久没有服过劳役的刘家村汉子们,还是第一次走这么远的地方。

“三郎,你看前面有一伙儿人。”

出刘家村十五里地,天渐渐黑了下来,刘三郎准备找个过夜的地方,让大伙休息。

天色灰蒙间,王二郎皱着眼睛,却是发现了一伙人。

刘三郎感叹一声这家伙的眼力真好,这么晚了还能看那么远,随后让大家戒备起来。

不曾想那伙人似乎是发现了他们,像这边靠了过来。

“三郎,不会是遇见贼寇了吧?”王二郎有些担忧地问道。

闻言,刘三郎摇摇头:“兴许不是,贼寇也看不起咱们那点东西。”

这话说出来刘三郎自己都不信,这年头连一碗饭都要抢,更何况他们身上带着好几日的干粮。

若不是圣君赈济,他和村里的几个汉子,都打算纠集起来,行那盗匪之事。

“前方不知是哪里来的朋友?在下支县刘三,奉朝廷号令,前往京畿服役。”

刘三郎见那帮人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连忙喊了一句。

看起来那边人要少一些,就算打起来自己这边也不会吃亏。

能避免打起来,总是好的。

听到刘三郎喊话,那几人停了下来。

却听一人回话道:“兄弟既是汉国人,能否带我等一程?”

“若只是带路,举手之劳,还不知兄弟名号?”

刘三郎依然警惕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