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七喜中文 > 大明风华:神级皇太孙 > 第237章 《三国演义》

第237章 《三国演义》

“爷爷,在回答您啥是平板电脑之前,先问您一个问题,行么?”

朱瞻基故作神秘的问道。

“啥问题,讲?”

朱棣的兴趣,被提了起来。

“罗贯中写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您看过吧?”

朱瞻基微笑着问道。

“嗯,爷爷不仅看过,而且还看过很多边。罗贯中是个有才华的读书人,要是能活到现在,该多好啊,爷爷一定封他当官;”

“他要是不愿意当官也行,爷爷就让他住在金陵,经常召他入宫,和爷爷讲论一下三国,或者历史什么的;”

“他要是觉得在金陵住着孤单,可以去鸡鸣寺,找姚广孝那个大和尚聊聊佛经,参禅悟道,或者下下棋;”

“或许爷爷还会忍不住让他写洪武帝时期的风流人物的故事,然后流传后世,多好啊!”

朱棣不知道朱瞻基想表达什么,如实回答,也发出了无限感慨。

因为朱棣太喜欢《三国志通俗演义》(后面简称三国演义)了,所以研读了好多遍。

《三国演义》一书,是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相互间的斗争为题材的长篇历史小说。

时间跨度是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一直叙写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吴亡为止,差不多整整一个世纪。

书的开始写东汉末年统治腐朽昏庸,人民纷纷起来反抗,形成了声势浩大以张角为首的黄巾大起义。

接着各地大小军阀镇压农民起义军。军阀中以董卓最凶残,引起了十七镇诸侯对他的联合声讨。

董卓被杀后,曹操当权,挟天子以令诸侯。

刘备和孙权联合抗曹,赤壁之战后,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此后刘备据四川,孙权据江南,与北方的曹操互相争夺统治权,直到西晋灭蜀、灭吴,天下复归一统。

《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场面,复杂而又生动。曹操、诸葛亮、周瑜等人在战略战术的运用上灵活多变,都给读者深刻的启示。

关于三国故事,大约至迟在晚唐时,已在民间流传。

宋以后,三国故事开始搬上舞台,金院本和元杂剧中,已经有不少的三国戏。

元至治年间,出现了初具《三国演义》规模的《全相三国志平话》一书。

元末明初,罗贯中根据有关三国的历史、杂记、遗闻铁事等丰富资料以及小说讲史等民间创作,写成《三国志通俗演义》。

朱棣作为一代伟大君王,之所以喜欢看《三国演义》,是因为该书宣扬封建正统观念、英雄造时势的唯心史观以及天命论等思想。

作者罗贯中对黄巾起义军是极为敌视的,他有着强烈的“拥刘反曹”的政治倾向。

在罗贯中的笔下,刘备被描写成一个施行儒家王道仁政的代表人物,一个理想的统治者。

而曹操呢?他是乱世的奸雄,集中了统治阶级的残酷、阴险、狡诈,极端的损人利已等特点。

但无论是刘备还是曹操,他们都是能够创造历史的超人和英雄,而这些英雄天才人物又是“应天而生”、“受命于天”,这就使得《三国演义》一书,不仅宣扬了英雄史观,而且也宣扬了天命观。

朱棣虽然喜欢研读《三国演义》,但他对书中的人物有自己的偏好。

朱棣喜欢乱世枭雄曹操,

喜欢忠义的代表关羽,

喜欢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诸葛亮,

不喜欢总是哭哭啼啼优柔寡断的刘备,

不喜欢虽有统帅之才却小肚鸡肠的周瑜,

不喜欢三姓家奴吕布;

更不喜欢乐不思蜀的后主刘禅;

如果让朱棣从三国中选一位最喜欢的人物时,朱棣会首先选择曹操。

其实朱瞻基知道,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也是很高的。

《三国志通俗演义》:”雄哉魏太祖,天下扫狼烟。动静皆存智,高低善用贤。长驱百万众,亲注《十三篇》。豪杰同时起,谁人敢赠鞭?“

陈寿《三国志》:“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王沈《魏书》:“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唐太宗李世民评价曹操:“帝以雄武之姿,常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乎往代。”

伟大的毛爷爷评论曹操:“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

朱棣欣赏喜欢曹操,是因为朱棣认为自己和曹操是一类人。

“爷爷既然熟读《三国演义》,那么想不想看到书中的故事,被真人像唱戏那般,演绎出来?” 朱瞻基微笑着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