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1章书友群内有发,不如群也不会影响阅读,682章为修改后的681章)
大量或是应届毕业或是深造即将肄业的大学生和硕士生在纠结和徘徊究竟进入国企还是进入私企,是进入生产岗位还是进入设计岗位或者进入研究岗位。
而随着即将进入1918年,华夏第四个五年计划中的农村医护计划也将投入第一批医护人员。
在确定第四个五年计划之后,关于民生方面内阁就制定了医疗、温饱、灾害、扫盲四个指标。
其中温饱以吃饱穿暖为全民吃穿生活水平的最低标准,灾害则是对洪涝火三大灾害的防控防治,扫盲教育则是将原有的夜间扫盲班的文化教育正式化。
“一组一教员,一村两医生”的乡村民生改善工作中的教员就是文化教员,组作为最小的基础单位,文化教员就是负责在农闲时期带领村民学习农业知识和识字的人员,早在1915年就已经投入。
虽然文化教员不属于国家干部序列,但却有着教师身份,同时这些人每月的津贴还都是从皇室集团上缴的盈利中拨款。
华夏皇室名下的各种公司、集团每年盈利丰厚,不仅是国内的,同时还有海外的盈利。这些盈利虽然都要大部分上缴于国库,但用途却有明确的规定。
像是文化教员,每月的薪资等同于镇里的教师,同样是从县教育局拿到薪资,但实际上却是皇室委托教育部发放。
这些文化教员基本都是完成初中的文化学习,由县里组织和动员,然后进行一番学习之后才可以成为组里的文化教员。
他们白天和农忙时可以种植土地,等到农闲时和夜间将会组织村民学习文化知识。同时他们还担任在组内的疫情疾控、防灾护林、农业生产指导的工作。
尤其是农业生产指导,虽说华夏人们土里刨食已经数千年,但不少地区和人员的生产资料却是落后的。
如韦珣老家的兴龙郡(民间也称府),旱地一般种小麦、粟(小米)、玉米、高粱、薏仁米等作物,水田皆是种植稻米。
在文化教育接受县里的农业站指导,因地制宜研究了各镇的土地情况后有了极佳的改善。
虽然西南大力发展的是烟草种植和中药材种植,但依旧有将近三分之二的土地没有投入,这是因为市场需求只有那么多。
而在黔省的官员组织和联系之后,于多家生产罐头食品的公司达成合作,黔省兴龙郡和多个郡市都成为薏仁米的生产地之一。
其他种植小麦、玉米、高粱等作物的地区也都是有着规范化的生产方式,比如农作物的种植间距,种植时间,施肥等都是需要文化教员教授,还需要走到田地看看是否符合要求。
虽然没有杂交水稻和其他改良品种的农作物,但在规范化的生产方式下,1916年越来越多的文化教员投入乡村之后,华夏的农作物产量普遍提升。
少的增产一成,多的增产三成,可以说对于国民人均口粮的提升一事居功至伟。
而1918年将要投入的乡村医护组也是从1915年就开始筹备的。
华夏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一直以来医疗条件就相对落后,庸医、假医更是遍布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