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这芽太短了。隔壁那家,就是隔了一天才请的。”
“哎呀,让你请人就请你,你怎么那么多废话?”
孩子一脸怨念,只能无奈地出了院门,去朱家请人。
稻种分芽也就几天的功夫,但这芽不能太长了,也不能太短了。
最好是长出了两个小芽,其中一条带了些微的小毛,这样下地最好。
此时,天气正好,温暖如春,温床也收拾得十分松软。
大家都没有经验,当听到朱家要开始洒稻种,二话不说,一村的人都涌了过来,看人家到底是怎么做的。
到了这种时候,依旧有人问苗床的事。
“朱大,你这苗床怎么还比水高一点?不是说,要保温吗?”
“保温是要保温,但也不能泡在水里吧?你看啥种子,要泡在水里才能长出来?”
苗床必须蓬松细软,既能隔热也能隔凉,高出水面一些,自然是为了防止洒下去的稻种被泡坏了。
可是这东西,如果温度不够,又长不好,所以又得时不时浇一个水。
如果不想时时来浇,那么让苗床比水田其他地方要高一些,确实是一个省力的办法——相较于水田,苗床非常的小。
就连朱家洒下来的种子,也有人低着头去细细研究:“哦,要长成这个样子啊!”
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
还有人在旁边跟他讨论:“我感觉我家的,好像还短了一点,是不是也要长成这个样子,才能下地?”
一批种子,一起发芽,可每粒种子的个头总会有点不一样。
即使是朱家下的稻种,他们也不能保证每粒种子都达到这种“统一标准”。
见他们讨论得热闹,叶瑜然无法,只能说道:“不是一定要这个长度,是差不多这个长度,看着大部分都这个样子了,就可以了。太短了,见它受不了寒,长得慢;太长了,对它扎根也会有些影响。”
“你们看一下,差不多就行了,不需要完全一模一样。”
“我们自己都没办法保证,每次都一样,但估摸着不会出错,注可以了。”
……
一反复强调“差不多”三个字,让他们明白,这种地没有统一的标准。
也不断地让他们明白,朱家也还要摸索,他们的就不一定是对的。
朱家的稻种下了地,朱家村各家的稻种也开始陆陆续续的下地,在苗床上生根发芽。这一长,就要长一两个月。
此时,大家可以将重心挪到别的事情上面,时不时盯着苗床就行了。
万一哪家失败了,还能补救地重新拾掇一床苗床出来,就是收的时候,可能会比大家晚几天。
趁着这功夫,朱家村又陆陆续续地忙活起了剩下的地。毕竟今年是第一年学习水田种植法,叶瑜然没让他们全种,一家只给了一亩的名额,剩下的还得用老方法种。
不得不承认,不管什么时代都有聪明人,很快就有人想到:“既然水田要让稻种发了芽才下地,那我们这旱地是不是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