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小而进行四线战争,尽管诸葛亮反对刘备与孙权彻底撕破脸,可现实却是蜀汉确实在与东吴进行对峙,而这种对峙也势必会分出一部分财力、兵力,与此同时,关羽在襄阳与魏军对峙厮杀,汉中郡与关中对峙,再加上诸葛亮的“陇西”战略,又在凉州境内厮杀不断,可不就是四线战争吗?
国小民寡,却到处开设战线,即便是此时的董虎也不敢这么玩,为了避免雒阳遭到关东诸侯们的三面围攻,他让刘辩担任南阳太守,以此来稳住荆州刘表。
为了稳住淮南军,能够让他腾出手全力应对河北之战,他在寿春城下与袁胤达成了城下之盟。
这样的事情还有不少,诸如早期在河湟谷地时,为了避免与白马羌开战,他与白马羌和亲;为了避免朝廷继续支持韩遂代表的东羌势力,他离开了河湟谷地,跑去了中原;为了夺回河套三郡,避免美稷匈奴支持侵入河套三郡的匈奴人,他恐吓美稷匈奴……
战场三定律,人多打人少的,人多的胜;输出面大的打输出面小的,输出面大的胜;密集打稀疏,密集的胜。
<bD/> 本就兵力不足,财力不足,人丁不足,还要分散兵力,增加百姓的负担进行四面战争,长时间的军事高压下,无论是底层百姓,还是上层的各个家族,或是军中将领、兵卒,必然会越来越不堪忍受,厌战情绪也会越积越多,如此也就不奇怪吴军能够轻易偷袭得手,在杀死关羽之后,几乎顺理成章的获得了荆州之地,同样的,仅数千魏军作死一般钻入了成都腹心,阿斗就选择了投降。
若依照常理,这么轻松的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就算荆州主将关羽死了,荆州那么大,地形那么复杂,各城拼死抵抗就是不降,吴军就算打上三年都别想真正霸占荆州,同理,益州也是如此,川蜀百姓性子倔强,真若抵抗起来,就算十万魏军跑到成都城下也休想轻易获胜,就算拿下了成都,十年之内也休想让川蜀百姓低头臣服。
历史上川蜀发生过数次大屠杀,还不是因为川蜀的抵抗极为激烈?可若是川蜀百姓自己厌恶了当地政权,也就成了阿斗的情形。
董虎不认为阿斗真的白痴而轻易投降,很大的原因是下面的文武已经躺平了,不愿意再继续这么耗下去,至于几个激进不愿投降的大臣……任何王朝破灭时都有这样的人,但真正能决定最后走向的却是大多数文武官吏们的态度和选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