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军入主幽州没有问题,这种情况在《三国》袁绍击败公孙瓒,曹操击败袁绍后,他们都无一例外的顺利入主幽州,董虎对此并不是太过担心,事实上在公孙瓒尚未被杀前,阎柔就已经派了人表示了投靠的意愿。
在董虎尚还在平城时,因为要压制鲜卑人,他对代郡、上谷郡乌丸人进行了一些拉拢,诸如借一还一的借贷政策,诸如与乌丸人市易,以至于他也成了代郡各部乌丸大人,而且他的妻妾当中也有一个乌丸女人,正因这些原因,他在乌丸人当中同样有相当大的威望,至少在代郡、上谷郡是如此。
乌丸各部知道“虎娃大王”的名号,其他地方的乌丸人且不好说,代郡、上谷郡的乌丸人是绝对不敢与他作对,偏偏这两个郡的乌丸人占据乌丸总体人口的一半,其他各郡乌丸人就算想反抗,也要仔细掂量掂量。
一旦没了乌丸人的支持,阎柔、鲜于辅、鲜于银、齐周等人就如同没了根的浮萍,他们也只能向董虎低头,事实也正如他想象的那样,在十余日前阎柔就接受了“渔阳校尉”一职,兵马也都在董罴、董放的看管下打乱重组,按照原有的渔阳校尉编制,阎柔手中只允许保留两千兵马,剩下的则全部解散。
为了能够尽快的恢复幽州的秩序,孙牛、董罴、董放招降了不少乱兵乱将,乱兵则全部打散重组,按照凉州军的规矩,兵卒不能轻易放还民间,需要在屯田上耕种一段时间,而兵卒也很是愿意配合,主要原因有两点,其一是兵卒已经趁着公孙瓒身死时的混乱抢到了不少钱财,其二是凉州军的惯例,解散后的兵卒基本上都可以获得一份田地,尽管田地的所有权在董虎手中,但他们耕种的产出也只需要缴纳十税一的田地税,除了不允许土地买卖外,田地就与是他们自己的没什么区别。
兵卒趁着混乱抢了些钱财,但真正的钱财却落到了各级将领手中,兵卒最看重的还是“三十亩”田地的事情,至于将领……兵卒一旦与他们剥离开来后,就算凉州军对他们动手,他们也没了力量反抗。
在董虎尚未北上幽州之前,孙牛、董罴、董放所部就已经统兵北上,仅三人手中兵马就超过三万步骑,这不是混乱之下的幽州能够抵挡的,尤其是各自霸占一城一地的小势力,所以在两个骑营奔赴各城后,一通喊话吓唬后,各城也都无一例外的选择了开城投降。
世有因缘果,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即便幽州大大小小百十股势力明知道凉州军很强大,也一定会有不少人不见棺材不落泪,可幽冀两州几乎被凉州军势力包围了起来,对凉州军的“分地、借一还一、十税一”的政策知道的也多,底层兵卒和百姓不愿意与凉州军作对,再加上凉州军真的太过强大,大多数幽冀势力在见到袁绍、公孙瓒被杀后,考虑再三也就开城投降了,可即便如此,也一样会有一些穷凶极恶的匪类是不会畏惧的,凉州军对于这样的匪类根本不会手软,但凡抓住,不是砍了脑袋就是剁去大拇指发配漠北草原为奴。
穷凶极恶的匪类毕竟是少数,剩下的都是当地名望家族为了自保而组织的武装力量,他们基本上不会鲁莽反抗太过强大的势力,短时间内拿下幽州各县并不困难。
事实上,只要一方诸侯击败了当地最大的诸侯势力,剩下的也只是些小虾米,拿下任何地方都不复杂,无非是需要一些时间清理掉太过穷凶极恶的匪类,董虎征战了十余年,对此很是清楚,所以他并不担心幽州境内的事情,唯一需要注意的是乌丸人、鲜卑人、高句丽人、夫余人,甚至包括辽东太守公孙度,只要他们不联合在一起,幽州境内虽乱却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董虎出身凉州,凉州境内到处都是羌人村寨,他很清楚凉州羌人的性子,即便看似联合在了一起,实则还是一堆散沙,造反时呼啦啦一窝蜂的造反,初时盛气凌人,可一旦遭遇到了挫折,或是没能捞取到更多好处时,很快就会生出各种心思,朝廷招抚也好,强力攻打也罢,都很容易将之驱散。
边地人的性子都差不了多少,有好处时自然一哄而上,没好处时全都各自回家各自奶娃,但凉州羌人与乌丸人、鲜卑人、夫余人、高句丽人又有些不同。
羌人中除了河湟谷地内的西羌还算相对封闭外,其余地方的羌人都是被汉朝早些年打散安置在汉民境内的东羌,汉民相互混居了三四百年,羌人与羌人之间,羌人与汉人之间都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仇怨,所以每次凉州羌造反时,都会有大量的羌人村寨、汉民村寨参与其中,但乌丸人、鲜卑人、夫余人、高句丽人相互之间却是竞争、敌对关系。
羌人、汉民可以轻易联合在一起造反,虽然是一堆散沙,联合在一起却没有任何障碍,但乌丸人、鲜卑人、夫余人、高句丽人想要联合起来就困难重重,因为他们之间有着百年、几百年的恩怨,并不是简简单单可以联合在一起的。
辽东辽西境内的各部族想要联合起来很困难,即便面临凉州军巨大威胁,短时间内也不可能联合在一起,董虎对此很是自信,而这样的局面对于稳定幽州极为关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