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七喜中文 > 大西洋之王 > 第三百三十九章 梅先生访美(一)

第三百三十九章 梅先生访美(一)

这一点,也是梅大师成功的最重要一点,他所表现的真善美爱的温度,丑国人感受到了。

一个没有温度的演员,是无法传递任何热度给观众的。

当然,除了梅兰芳本人的主观努力,这台京剧故事的成功离不开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齐山茹和张春鹏的珠联璧合、鼎力相助。

齐山茹曾在清末的同文馆学习德文、法文和俄文,三度游历欧洲。

辛亥后,曾任京师大学堂和京城女子文理学院教授,对戏剧和戏剧理论颇有造诣。

两人于1913年相识,自1916年后的二十多年,齐山茹深度参与了梅大师十多个剧目的编排与改良,并与梅兰合作,旨在“恢复古典戏剧的精华”和“复兴历史京剧”。

由于齐的博识和导演,梅卓越的表演艺术得到很大提升,1919年和今年,也就是1924年初,齐山茹两次陪同梅大师访问霓虹,提出华夏京剧是“无声不歌、无动不舞”的新论。

按照富贵儿的说法,自1919年开始,这些年,梅大师一直在为赴美演出做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了解丑国民情、准备传播资料、联系美方各界等,既主管行政、财务和人事业务,又负责梅剧的改良与提高。

而这次原本是打算先过来看看,没想做表演,但既然黎耀阳主动发出邀请,并愿意承担相关费用,那也没什么可犹豫的,梅大师从来都不是瞻前顾后的人。

如果没有黎耀阳,齐山茹的工作量将倍增,最关键的是,他要做更多的联系工作,并且访美时间无限期推后。

首先通过接触丑国来宾,在京城大力宣传梅兰和京剧,并利用餐叙和茶叙的机会,向外宾介绍京剧戏台的规矩与做派。

齐山茹相信这种无意的宣传,所生的效力,比那正式的鼓吹,要普遍得多!

其实在派富贵儿来美之前,这类聚餐与会谈约就多达八十余次,被招待的外宾也高达六七千人。

文化的核心是“人化”,这种社交机会帮助梅大师寓文化传播于招待之中,杯、盘、盏、箸皆为华夏文化传播的载体。

而且以笔墨山水、写意花卉来讲解华夏戏剧,更能表达华夏绘画与京剧的相通,因为它们的用笔、举止动作、言谈表示,大多是“由像真演进为美术化”。

齐山茹利用广博的社交关系,常给驻各国的官绅通信,向留美学生供给材料,鼓励他们给当地报馆通信宣传。

他还专门出资聘请两位丑国通信员,请他们时常与丑国各报馆通信,并在每封信里附上梅大师一两张相片,导致丑国登过梅兰芳消息的杂志,不下几十种。

其中寄到梅家的丑国杂志,就高达三十余种。

富贵儿的效率很高,得到黎耀阳的亲口确认和亲手书信后,第一时间启程回国,将这个好消息告知梅府众人,一时间普天同庆的架势。

齐山茹也在第一时间收到消息,并即刻安排行程。

为了防止参访成员游美出洋相,他非常注重出国培训,毕竟,一人出错,满团皆输。

所以,齐山茹开始推进的出国培训,包括衣食住行的丑国规矩。

为了熟悉丑国人的吃饭习惯,还实地排练了几十次,并请了著名外交家傅泾波等来教英文。

要尽全力做到在丑国期间,梅剧团成员“并没有见笑于外人的地方”。

最后,华夏是一个礼仪之邦,赠送外人的礼品至为关键,这也是传播华夏文化的最好借口与方式。

对此,梅剧团精心选择了几大类礼品。

一是磁器,专门烧制,印上梅大师的相片,并有梅花和兰花各一支,作为梅兰的标志;

二是笔墨,刻上梅兰的名字及相片;

三是绣品,这是华夏特有的艺术,也为多数外人所迷醉,并绣上梅兰的姓名,锦上添花;

四是美术图画,专门聘人画了二百多张华夏戏剧图画,梅兰还亲自画了二百多张写意花卉;

五是扇子,梅兰亲自画了一百多把扇面;

六是照片,印了五六千张梅兰的戏装相片,还制作了团体徽章、标志、旗帜等。

在封箱的前一天,还特意告诉团员,谁也不许带私货入关。

结果,梅剧团成员很自制、自重、自爱,在锁箱查验时,没有一点私货,保证了在丑国入关、验货期间,也没有任何麻烦。

除了齐山茹之外,此行还有一位重要人物,也是另外一位帮助梅兰讲述京剧故事的功臣是张春鹏。

他于1910年成为第二届庚子赔款学生,入读丑国克拉克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于1915年获得文学硕士和教育学硕士学位。

1916-1918年在南开学校任职,1919年再赴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1924年获得教育学博士。

1923回国,担任水木大学教授兼教务长,期间认识了梅兰,并参与了梅兰访美的一些咨询事宜。

不过这次,张春鹏并不准备与梅兰同船赴美,他先行赶赴纽约打前站,同时也要到哥大领取自己的博士学位。

在出发前,张明确告诉梅,只有极少数丑国人能看懂他的京剧,大部分时候,都要面对“观众对演岀的各方面多少有些茫然”的情况。

梅当即邀请张担任梅在丑国演出的总导演,这是梅剧团第一次建立了导演制。

相较于齐山茹,张春鹏更加了解丑国文化,更懂中美戏剧的异同,也更具有学术水平和国际观念。

《纽约时报》曾经评论道:

张关于中西戏剧的比较,十分通俗易懂,因为他说,尽管华夏戏剧的音乐是“乐器更少、音调更少”,但华夏音乐希望每个音调都有“更多的个性和意义”。

其实不用人说,自己想想也知道,这个时候的百老汇和梅兰互相之间毫不了解的事实。

恐怕只有张春鹏既了解百老汇,又了解梅兰。

张相信丑国观众能够接受熔歌、舞、剧于一炉的华夏爱京剧艺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能够互相补充”。

京剧与西方戏剧虽然有着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是仅凭直觉,西方观众完全能够欣赏京剧艺术。

尤其是张春鹏的英文水平可以帮助梅兰对外代言,这是齐山茹不能企及的能力。

当梅在丑国首次公演时,张春鹏必须身穿燕尾服首先登台,用英文介绍华夏戏剧的组织、特点、风格和动作所代表的意义。

而且,梅参加演出前后的各种应酬、聚会、聚餐、拜访,都离不开张的参与和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