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过天来,到了9月15日,燕京这边就该正式开机了。
上午8点,一处占地宽广的摄影棚外,《火星营救》剧组的a组成员早早的都来到了这里。
摄影棚到处都是易燃物,放鞭炮就别想了,但开机仪式没了鞭炮声,似乎又显得不太热闹。
方泊便让人在网上找了一段鞭炮声的录音,通过音响放出来,噼里啪啦的倒也有那种感觉了。
放在以前,开机仪式或许还很隆重,方方面面都要周到,但现在就没那么多讲究了,反正是图个热闹嘛。
等鞭炮声停了,方泊伸手揭开盖在摄影机上的红布,高声道:“《火星营救》,正式开机!”
众人哗啦啦鼓掌,高喊“开机大吉”,每人再发个小红包,一场简短的开机仪式就结束了。
方泊拿起对讲机,招呼道:“大家都拿到红包了吧,那就开工了,进去做准备,咱们马上开拍!”
包括火星居住舱和荧惑五号飞船,这间摄影棚内布置了多个场景,a组要拍的戏大部分都在这一个棚里就搞定了,免去了在转场上多浪费时间。
与之相应的是,这间摄影棚占地十分宽广,高度也很高,否则那么多场景,还真是挤不下。
“黄老师、黎姐、孙杰……来,我跟你们讲一下等会儿的戏。”
趁着工作人员准备的空闲,方泊把几个演员都叫了过来,给他们讲解一下开拍后的站位和表演。
虽然演员们都很敬业,对剧本相当熟悉,这一点在剧本交流会的时候,方泊就知道了。
但表演归表演,机位的设置、人员的站位、走动路线的安排等等,这些细节的地方,他们就不了解了。
于是在开拍前,就需要有人给他们讲讲戏,拍摄时才不至于出现问题。
像这样的事情,在拍《一出好戏》的过程里,都是蒋灿来做的。
因为他是执行导演,方泊已经提前把拍摄的想法,以及想要达到的效果都告诉他了。
所以实际拍摄起来,都是由他再往下传达给演员们,只有拍摄比较重要的戏份,为了保险起见,方泊才会亲自出马。
两人配合着拍完了《一出好戏》,合作过程很是顺利,让方泊第一次感觉到了剧组里有个执行导演的好处。
可这回蒋灿带着一组人去了沪市,时间有限,方泊又没去找新的执行导演,也只能自己上阵了。
“这场戏是三机位,到时候a机在你们的前方,会以一个向上仰拍的视角拍摄,b机在右前方,拍黄老师的特写,c机平视拍其他人的半身近景,要注意……”
毕竟是开机第一场戏,方泊说得很细致,争取能一遍过。
一场简单的文戏,他却安排了三个机位,这也是有深意的。
由于是剧情背景是众人突然遭遇了火星上的风暴,正在居住舱里商量要不要结束这次任务。
因此,a机略带仰角的拍摄,就能渲染这种危机将至的气氛。
同时b机单独拍黄景山,c机拍摄其他人,便是为了将一行人划分成两边,给男主角遇险,被迫孤身滞留火星做铺垫。
这就是所谓的镜头语言,或许观众不一定能看明白每个镜头的用意,但无疑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观众的观影体验。
这便是电影的魅力所在,一两个小时的时长,可以用几个月的时间慢慢打磨,给导演提供了很大的发挥空间。
也难怪一部好电影,能让观众反复观看都不嫌腻,关键就在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