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七喜中文 > 我翻拍真没想超过原作啊 > 246 拿着我的钱去拍电影吧

246 拿着我的钱去拍电影吧

刘尚带着主创陈婉清、于何为他们参加了翠贝卡电影节,为期十四天。

不过刘尚并不打算待在最后。

毕竟对最后的颁奖环节也没啥兴致,因为他的电影《食铁兽》并没有参赛。

虽说作为开幕电影,但是因为此前已经在国内放映了,所以不符合翠贝卡电影节参赛的要求。

这样的要求,很多电影节都有,戛纳电影节是第一个出台这个规定的,也就是想要参加他们的电影节,必须保证在该电影节是这部电影的首映。

翠贝卡电影节的含金量其实并不高,虽说一直被盛赞为全美第三电影节,但是和欧洲三大电影节还有奥斯卡之类的相比,完全没有说服力。

从国内参加翠贝卡电影节并获奖的电影就可以看得出来,比如:

2003年,由李杨导演的《盲井》获得第二届翠贝卡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

陈凯歌导演的《和你在一起》获得第二届翠贝卡电影节最受观众喜爱的电影奖。

2004年,刘奋斗导演的《绿帽子》获得第三届翠贝卡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导演获得了最佳新人导演奖。

2005年,李少红导演的《生死劫》获得第四届翠贝卡电影节最佳故事片。

2020年,中国导演陈一虢执导的短片《》入围了短片竞赛单元;同样入围短片竞赛单元的还有刘陆主演的《珍珠》。

去年,郭容非导演的短片《额温枪女孩》获第二十届翠贝卡电影节最佳叙事短片奖。

这些电影除了二十多年前的《盲井》,其余电影在国内几乎没有掀起半点风浪。

相比较而言,拿到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白日焰火》名气就大得多了。

第一天,《食铁兽》放映,作为开幕式电影,来自全球,美国本土居多的观众进场观看这部电影。

近两个小时的电影放映下来,观众各个看得酣畅淋漓,纷纷鼓掌,不少情绪激动的人甚至站起来鼓掌。

放映效果还不错。

中国美术风格和怪兽片的结合,总是让人赏心悦目。

如果说一开始的《饕餮》是让外国人尝个鲜。

现在的《食铁兽》大受好评则是说明这条路子走对了。

外国人还真就吃这一套。

如果让国内黑子看到,又要诋毁刘尚为了迎合外国观众,将电影剧情拍得好来坞化,失去了风格。

放映结束,刘尚跟现场的几个媒体朋友聊了几句,还见到了几位世界闻名的大导演。

由于语言不通,即便有翻译,刘尚和他们聊起天来还是有些别扭。

不禁遗憾。

有这样的机会跟世界级的大导演聊天,却聊得不畅快。

就像是品尝美食的时候得了口腔溃疡,张不开口。

同行的伴儿有人提议刘尚:

“刘导啊,看来你得学习一下英文了,你看老谋子一大把年纪了还在学英文。”

另外有人阴阳怪气地接话地说:

“是啊,要不然怎么能拍出来《长城》这种中美合作的大作呢?”

嬉笑几句,他们到其他展厅去看各自感兴趣的电影。

刘尚则是被皮特拽去了参与创投会。

皮特是米拉麦克斯影业公司的人,这次过来主要负责《食铁兽》在翠贝卡电影节这边的宣传推广。

刘尚对翠贝卡电影节的创投会还是很感兴趣的。

创投会就是全世界的青年导演没钱拍电影了,拿着自己的剧本和推荐书投稿电影节。

如果入围,就可以参加电影节创投会,当面给评委和风投讲解他会怎么拍这个电影,吸引大老投钱。

提到创投会,老美颇有先见之明,发展了很多年,国内的金鸡百花电影节前些年才刚开始做创投。

相比较而言,国内的创投还是起步太晚。

老美的电影节创投环节的发展背后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便是主导世界电影工业的好来坞在1990年代之后的转型。

一方面,好来坞大制片厂在组织集团化和市场全球化的推动下将更多的资本投向“高概念电影”。

但另一方面,美国本土市场的电影消费又出现了日益明显的分化趋势,独立电影和艺术电影的观众增多。

好来坞大制片厂也注意到了这一趋势,开始收购独立电影公司或成立新的子公司,负责从世界各地采购有卖座潜力的艺术电影发行或者投资有机会“以小博大”的独立电影。

例如迪斯尼1993年收购了米拉麦克斯,1994年福克斯成立了探照灯公司、派拉蒙1998年成立了派拉蒙经典等。

欧洲合拍片市场和美国独立电影市场的发展使得投向国际艺术片市场的资本增多,交易更加活跃,也有更多的人才涌向这一领域。

一些新的致力于艺术电影的国际合拍和销售的公司也开始涌现,例如1991年由博伟达()和海伦·洛夫里奇()在阿姆斯特丹成立的Fortissimo影业;

1993年由亨阿迈夫·帕纳希(hi)在巴黎创办的银幕梦公司(s)等;

1999年在巴黎成立了h公司,在运河制片厂()的老板卜拉欣·基乌阿(ua)的支持下,由电影人阿兰·德梅塔(Alaia)和文森特·马拉瓦尔(val)创办。

随着国际销售市场的成熟,越来越多的艺术电影得以通过国际预售和发行成功地收回成本。

与此同时,国际电影节的数量也在迅速增长,彼此之间也开始面临激烈的竞争,他们不再满足于抢夺电影成片的首映权,而将目光投向了更前端的项目开发领域,各种创投单元因此应运而生。

通过创投,国际电影节得以更早地锁定符合其价值标准的电影项目,保证这些作品带上更鲜明的电影节标签,帮助电影节提高品牌价值和在国际艺术电影市场中的影响力。

而且通过创投环节赢得机遇的电影人也往往会对电影节怀有感恩之心,优先将后续作品提供给电影节,电影节也反过来给予电影人评奖、展映等方面的优待,双方形成良性的长期合作关系。

例如阿根廷电影人巴勃罗·特拉佩罗(ero)被认为是一个成长于鹿特丹国际电影节的典型电影人,他起初通过HBF奖金的资助完成了首部作品《起重机的世界》(),而这部作品也获得了鹿特丹国际电影节的金虎奖。

之后他数次受邀带着电影项目参与eMart单元争取融资,例如其2006年上映的作品《土生土长》( Bred)正是通过emart找到了来自阿根廷、西班牙和法国的资金。

提到鹿特丹国际电影节,还是值得一说的。

鹿特丹国际电影节被称为“世界新锐导演的最重要舞台”,对中国电影,确切说是对中国独立电影最重要的一个西方电影节,却很少被这个行业之外的人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