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七喜中文 > 四合院之我是路人甲 > 第五章 许大茂与娄晓娥

第五章 许大茂与娄晓娥

这正常吗?

许大茂是不信的,或者说整个老许家也就娄晓娥一人相信。

许大茂心里暗骂一句:除了长的好看,皮肤白点,大长腿,家里有钱,还有啥?

啥也不是!

两口子起床收拾打扮,出门左拐再左拐,就是附近的老字号盛和斋了。

京城的老字号多,规矩也多,就比如这家盛和斋,因为主家姓盛,之前又是主营点心糕点之类的,所以起名盛和斋。

跟京城有名的烤肉季和烤肉宛一样,主家分别姓季与宛,当年京城最有名的是烤肉王,可惜没传下来,后世倒有一家烤夫王,做汉堡的。

“师傅,来斤半油条,再来两碗豆汁,”许大茂娄晓娥二人找了个空闲桌子坐下,向路过的服务员喊话。

“哎,大茂哥,嫂子,你俩也来吃饭啊?”

许大茂闻言回头望去,还真是熟人街坊,前院老江家几个孩子也都在等饭上桌呢,他们人多,选了一个大桌,再加俩人也足够,许大茂招呼娄晓娥坐了过去。

先是把小五子豆芽抱过来挨着他俩逗了一会,也不见江敬堂两口子。

“哎,大军,你们爸妈呢,咋还没过来?”许大茂抽出时间问道。

“别提了,他俩在家吃呢,嫌浪费,就我们几个过来,”江大军回道。

“哈,是老江叔的性子,整个红星轧钢厂五级工以上还抽旱烟的,有一个算一个不超过五个指头,江大叔算一个,”许大茂笑着说道。

“没法子,我爸这脾气这辈子估计改不了了,”江大军也觉得无奈。

有那么一刹那,江大军都觉得自己会不会也是反派角色,要不然为什么家里头跟二大爷最好,跟许大茂关系也不错。

其实这是误解,几家人关系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都是老京城人士。

京城刚解放的时候,百业衰竭、百废待兴。

就拿同属京城钢铁行业的景山京城钢铁公司,rb人战败的时候,投降前直接把炼钢的高炉铸死,接着又是常委员长发动内战,直到48年年初,京钢才重新出铁。

同样是位于京城的娄氏轧钢厂,因为作为原料的钢锭不足,无法满负荷开工,工人数量从鼎盛时期的三千多人,缩减到了不足千人。

为了恢复生产,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精英们大量地涌进京城支援建设,其中的大部分人员后来都留了下来。

比如娄氏轧钢厂不仅很快恢复鼎盛时期规模,还扩建了几个车间,公私合营后改名红星轧钢厂后,政府又划拨了一堆配套工厂,包括下辖各分厂、学校、医院、宾馆、疗养院等单位,人数已经过万人了。

一万人是什么概念,就拿江大军所在的南锣鼓街道办(实际上是交道口街道办,电视剧里这样设定),此时人口也不过两万余人,轧钢厂职工加上家属人口直接比整个街道办管理的人都多。

这么多人短时间大量拥入京城,住房就成了一个大问题,这不是后世,随便可以建设一个雄安新区。

58年的时候,政府专门为此出台了一个经租房政策,凡家里超过15间住房或者总面积超过225平米的住所,一律强制出租。

家里超过15间住房或者总面积超过225平米的都是啥人啊?不是地主老财,就是资本家买办,或者前朝军阀,再就是前前朝的遗老遗少。

但这之前租房已经是普遍的事情了,经租房政策只不过是把租房制度化以及强制化。

江大军居住的70号院就是这种情况,聋老太太、刘海忠、阎埠贵、许贵、贾东旭、陈木匠6户都是院里的老住户。

对了,许贵就是许大茂老爹。

至于江敬堂跟何大清则是趁京城被解放军大军围困,大户人家准备跑路时候割了大户的韭菜,低价购入的房产。

何大清是个狠人啊,直接把老财主家的主屋给买下来了,江敬堂喜欢实惠,同样的钱多买了一块空地。

只是,地主老财的老韭菜哪是那么容易割的。

四合院剩余大部分房子没等卖出去,房东就全家移民海外了。

不是房东要价太高,而是房东只要小金鱼,法币这东西都快作废了,擦屁股都嫌晦气,谁还要这个。

四合院里其余住户都是后来被政府陆续安排住进来的,房租也是要交的,不过因为房东本人及家属不在大陆了,只能先给他攒着啦。

本地人歧视外地人,城里人瞧不上乡下人,花钱买房的人看着不用花钱有房子居住的人眼酸……。

江敬堂跟何大清两户人家虽是49年才搬进院子来的,那也是花了真金白银的,自然属于老京城土著一系了。

闲聊几句,饭都上齐了,江大军五个点的是油饼,每人两个大油饼以及一碗豆汁,因为油饼不用粮票,八分钱一个,童叟无欺。

许大茂点的油条不仅用钱,也是要粮票的,一斤半油条价格半斤粮票外加六毛钱。

“豆芽,想不想吃油条,叫我一声叔叔,我就给你,”许大茂看着是真的喜欢孩子,一张标准的鞋拔子脸拉的老长,拿着油条逗小豆芽。

“叔叔”豆芽毫不犹豫给自己降了一辈,接过油条垦了两口,又对着娄晓娥喊了句“嫂子”。

“哈哈……”

连江大军都猝不及防地破防了,更不要说笑点低的其他人了,特别是娄晓娥笑的格外开心,头都趴到桌子上了。

徒留许大茂在这,笑也不是,恼也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