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未用,压水井生锈了,老化了,刚开始几下压得吃力。
来回扳压了几个来回,压起来就顺畅多了。
过了一会,水被吸上来了,顺着出水口流了下来。
“压上水来了!”
“你继续压,我给你拍一个视频。”
“让我压一下,换我了,你们给我拍一个。”
听到厨房门口传来一阵兴奋的喊声,蒋非和陈文虎好奇地走过去看了一下。
只见郑丹乐在出水口下面放了一个水桶,几位游客排着队上前压水。
当然,少不了拍照和拍视频。
“哇,这水好凉快啊!”
一人伸手放到水流下,刚压出来的水凉丝丝的,在炎热的夏天,用它洗个手,感觉特凉爽。
“这是井水,冬暖夏凉。”郑丹乐笑道。
其实,井水冬暖夏凉只是人的一种错觉,而不是井水本身真的会改变温度。
井水的温度在一年四季里变化并不大。
虽然夏天井水的温度要比冬天的高,但其温度的变化最多在3~4c之间。
人们感觉井水冬暖夏凉,是相对于当时地面上的温度来说的。
炎热的夏天,地面直接受到太阳的照射,温度高。
而地下的泥土传热慢,温度比地面低。
所以井水的温度也要比地面的温度低。
这种井水冬暖夏凉的现象,在楼房的地下室、地窖或山洞中同样存在。
所以利用这一点,冬季在地窖里储存蔬菜、水果可以防冻,夏季则可以防腐。
但对人的体感来说,井水确实是冬暖夏凉。
夏天天气热,孩子们满头大汗地跑回家,都喜欢用压水井压上来清澈的凉水。
洗了手,洗了脚。
再把嘴巴凑到出水口,咕冬咕冬喝下几口,凉意顺着喉咙往下流,酣畅淋漓。
感觉所有的热意顿时消失不见了。
那时的井水干净清澈,没有什么污染,喝起来还带着一股甘甜的味道。
小孩子大多爱喝生水。
即使老是被大人说喝生水不卫生,肚子里会长蛔虫,他们也改不了。
尤其是每年要吃宝塔糖打虫的时候,大人们都要把他们喝了生水会长蛔虫的事拿出来说。
几位游客一人压一会,水桶里的水满了。
他们停了下来,围着压水井聊了起来。
“我读小学时,压水井是我起床的闹钟。”
一位游客回忆着说道:“每天早晨听到压水井压出的水哗啦啦灌进水桶里了,我就知道妈妈起床做早饭了。”
“我在床上赖个几分钟,也会爬起来。”
“我小的时候很喜欢压水,喜欢听压下手柄时发出的咯吱咯吱响,也喜欢听水流哗啦哗啦地落进桶里。”
旁边一人接口说道:“那声音可解压了!”
“我也喜欢压水。”
“更准确地说,我喜欢的是压水时的氛围。”
“我压水,妈妈在一旁淘米洗菜、洗衣服,她会一边干活一边跟我唠嗑,讲着村里发生的各种新奇事。”
过去农村家家户户都有压水井,不需要用电,只需用点儿力气。
后来大家开始用电来抽上井里的水,压水井便渐渐废弃了。
现在这一器械也只有老旧的农家里才能找得到。
还能压上水来的,更是少之又少。
听着他们回忆起小时候压水的事情,蒋非倒是想起了走村串户的打井人。
他们开着机器,带着长长的胶管子,哪里有活就去哪里。
早初,一个井大概要打3丈深。
后来可能是地下水位降了,常常打3丈也出不了水或者出的水比较混,那就需要打得更深了。
有些地方地下水位降得厉害,打井都打不出水来。
加上污染的问题,村里的人慢慢不再喝井水,装上了自来水。
没有人需要打井,打井人也早已换行了。
……
因为看到了还能使用的压水井,蒋非在老宅里多待了一阵。
他和几位游客一块从老宅出来,往下走去。
同走了一段路,游客们要去村尾一户人家的池塘里看荷花。
蒋非和他们分开走。
“小非,去哪呢?过来吃西瓜。”
程大娘坐在门口的大树下织着竹编,看到不远处的蒋非,喊了一声。
“程大娘。”
蒋非走近,打了个招呼,看到她编织好放在一旁的竹编,问道:“这编的是什么?造型怪好看的。”
竹子编织成半圆形,半封闭式的,上面有一个圆形的开口,顶上还编了两只可爱的耳朵。
“是猫窝。”
“一个女孩子几天前过来家里问我,能不能用竹子编个猫窝,说是在网上看到别人编织的。”
程大娘拿起一旁切好的西瓜,递给蒋非一块。
她接着说道:“我看了她给的图片,编了一个出来。”
“女孩子拿到后很喜欢,她加了我的微信,昨天发信息来,让我再做三个。”
“她周末和朋友过来玩,到时来拿。”
说起这事来,程大娘满脸笑意。
有女孩对她竹编手艺认可的开心,也有最近竹编生意好,能赚到钱的高兴。
“这猫窝看着真不错。”
蒋非说着,伸手想拿起来看。
“小心点拿,这个是刚编织出来,还没打磨的,小心边沿的刺。”
程大娘说道:“等打磨完,边沿就平整了,不会刺到猫咪。”
蒋非细细一看,边沿是有不少刺手的地方。
他拿着看了看,说道:“里面空间还挺大的,这种多少钱一个?”
“59元一个,我看那个女孩打开的图片上就是这个价,我想了一下,也觉得这个价合适。”程大娘说道。
“图片带价格?她是在网上看到的,我上淘宝看看。”
蒋非拿出手机一搜,各种各样的竹编猫窝蹦了出来。
而且图片上的猫窝还长着猫,可太吸引人眼球了。
他看了都有给黑煤球买一个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