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一下子午道,这条道路之所以出名,一是因为汉高祖刘邦于“鸿门宴”后,被迫由霸上去南郑就汉王位时,走的即是子午道。后来刘邦采用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做出修建子午栈道的样子,经故道奇袭陈仓还定三秦。
二是因为三国时魏延战前向诸葛亮献策子午谷之计,即从子午谷进军以求十日之内袭取长安的军事计划。
子午谷之计的作战宗旨是仿效汉高祖刘邦与韩信分路合击,协同作战,利用各参战部队的相互配合,形成主攻、佯攻等多路进攻态势,以出敌不意方式发起的战略性突击,具有隐蔽性强、行动迅速的特点。
蜀军利用魏军疏于戒备的情况下,以急行军方式穿越子午谷道,采取突然袭击的战术,摧毁魏军主将夏侯楙的抵抗意志,迫使其乘船出逃,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目标。
子午谷之计成功的关键是镇守长安的曹魏都督夏侯楙弃城而逃,这是整个战术计划的核心,也是魏延采取战略速决战的最终目的。
实施战略速决战的基本条件是:本方军事力量的绝对优势、精心计划后的预先准备、具备有利的作战时机和交战态势、敌方主帅存在致命的弱点等。
魏延认为曹军存在致命的弱点是负责防守长安地区的主帅夏侯楙战争经验匮乏,在蜀军兵临长安形成的震慑威胁下,夏侯楙产生忧虑心理,进而产生怯战、畏战的消极情绪,最终丧失守城信心。
但诸葛亮并没有采取魏延的计策,因为后者在敌情估计、路线选择、军粮供给、时间设想、攻城准备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行军者之大忌,要使一生谨慎的诸葛亮放弃其十全必克之策而去冒悬危之险,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最后是阴平道,此道路并不是关中通往汉中的道路,而是陇西通往巴蜀的道路。阴平道起于阴平县,翻山越岭近六百里后到江油。
阴平道在三国最出名的就是邓艾偷渡阴平,魏元帝景元四年十月,邓艾趁姜维被钟会牵制在剑阁,率军自阴平沿景谷道东向南转进,南出剑阁两百多里,钟会也派部将田章等跟进。邓艾率军攀登小道,凿山开路,修栈架桥,鱼贯而进,越过七百余里无人烟的险域。山高谷深,至为艰险。途中,粮运不继,曾多次陷入困境。部队走到马阁山,道路断绝,一时进退不得,邓艾身先士卒,用毛毡裹身滚下山坡。邓艾率军出其不意地直抵江油,一战而破绵竹,再战攻陷雒县,三战而蜀汉降。
这是阴平道仅存的高光时刻,不过这个时代的阴平道根本就没有开发出来,道路狭窄,多处堵塞,连李嵩都不重视这条道路。
王镡看着缉事司传来的情报,左手习惯性地敲起桌案,发出“哒哒哒”的闷响。
王镡看完情报后,抬起头,闷响声也消失了。堂内诸多将领纷纷来了精神,王上这是有决断了。
王镡先看向了安曷和杨茂明,说道:“第三军精锐未损,战力强横,就以安将军为主,杨将军为辅,第三军和第十九军从陈仓出发经散关入故道,攻打河池、下辩、武都、嘉陵、修成、上禄、平乐和沮县。只要将这些地方的巴蜀军歼灭即可,城池可以先不占领。”
安曷和杨茂明出列,躬身行礼道:“末将领命!”
王镡接着看向裴宗衍,说道:“裴将军,第十四军跟在第三军和第十九军身后,待到河池被攻下之后,向嘉陵进发,攻占以后进行修整训练,等到汇合了第三军和第十九军,再一起向沮县、阳平关进攻。”
裴宗衍出列,行礼道:“末将领命。”
王镡接着看向武卫军诸将,说道:“武卫军进攻褒斜道,关键在于三交城,这里有薛霆率领五万军队驻守,城池还位于山腰,易守难攻。”
王镡扬了扬手中的情报,说道:“这薛霆可不是易与之辈,他的五万大军,仅在三交城留了五千人。剩下的四万五千余人,分成了九股,在三交城到石门之间立下了九座营寨。”
李肃杰一脸疑惑地问道:“王上,这三交城到石门立寨,这薛霆是弄错了吧。不是应该在三交城到斜谷口立寨吗。”
王镡笑了笑,说道:“所以我说薛霆非易与之辈。正常思维,我们都会想着在三交城到斜谷口立寨,以达到消耗敌军的目的。等到唐军攻到三交城,早已力不从心了。
可是反过来想,三交城到斜谷口这段路,能够立下营寨的地方并不多,而且地形狭窄,一座营寨撑死了能容纳七千人。七千人挤在一个小营寨中,根本躲避不了弓箭弩矢、石头木块的攻击。
将营寨立于三交城到石门之间,这段路地势平坦的地方有三处,而且能够分别建立三处营寨,形成掎角之势,近万人防御。
再加上三交城的消磨,我军想要通过巴蜀军的防线,殊为不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