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七喜中文 > 缆镇语录 > 羽 翠(附录《道德经》第一章解读)

羽 翠(附录《道德经》第一章解读)

焚后静坐,喃喃自语:人生是一本书,我实在读不懂。一直等到天大亮,一夜如此。

羽者,羽毛也;卒者,死也。羽翠不想死。

附录:

《道德经》第一章解读(按通行本排序)

【帛书本】: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 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通行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 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 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帛书本〗: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通行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大义】:天道(宇宙、世界运行变化的底层逻辑)是可以用言语表达的。 但是,天道并不是一个简单机械的规律,它是按照一个复杂模型处于不断运行变 化中的,并不是人们所误解的永恒不变。如同人类要认识一个新事物,最快捷、 26 有效的方式总是首先要去抽象命名它,任何事物都是可以去简单命名的,但是, 所有的命名其实都是对事物的简单化、概念化处理,这样,势必会丢失事物的许 多属性、内涵或外延,所以,看待这个事物的角度不同时,又或者该事物发生了 变化后,可能当初对它的命名也就该发生变化了,这样,关于它的命名也就不该 是恒定的。因此,它又反证了“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因为道是处于不断运行 变化中的,所以,为了更快捷地认识它,只能勉强以“道”来命名它。

【阐述】:这句话如果按通行本《道德经》进行解释,是非常容易出现歧义 的。比如,“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再有,“道可以说,但 不是通常所说的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意思完全相反的两种解 释,从字面上看来,却各有各的道理,怎么办?! 好在还有帛书本,“道,可道也”,多了一个“也”字,可以明确这是一句 判断句,因此,上述的后一种翻译是正确的。但是,这种翻译多半是出自于初中 语文老师之手(或者是水平相当的专家),为什么呢?因为它完全照着字面进行 翻译,简洁是够简洁了,可《道德经》这么一本抉奥阐幽的哲学经典,这样的简 单翻译其实已经严重偏离《道德经》的本义了。不像是一个哲人的警世之言,倒 像是一个乡间老太太饭后消食的絮叨。

粗略统计,古往今来,对于《道德经》的注释达到三千余家,里边不乏大哲 鸿儒,高山仰止一般的存在。我之所以也敢参乎进来,当然并不是自认为高明, 而是我觉得自己对于老子《道德经》的观察角度是异于旁人的,那就是我对于老 子及其《道德经》的独特定位——这是一个窥破天机之人,留下的唯一著述。这 本经典里,或许藏有关于宇宙与世界真相的更多线索。至少到目前为止,我没有 看到任何注家发现这个视角,这就是我敢于注解《道德经》的唯一原因。

其实, 对于现在的我而言,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这不是一个有了确定结 论后的愉快论证之旅,而只是有了一个假想后的探索之旅、危险之旅。或许,我 可能随时中途搁笔,那是因为我发现自己的假想犯错了;又或许,我终于顺利完 成了它,但我确保不会将它公诸于众,只在少数有缘人中寻求理解与同情。

“道”是老子(亦是道家)最重要的思想概念,因此将它摆在开章的第一句 27 第一字,这是可以理解的。在我们的教科书中,关于老子的“道”,大致解释为 “天地宇宙万物变化的内在规律”,这种解释非常接近了,但是,它明显是一种 唯物主义,而老子的“道”则是超验性的,这个“道”是先于宇宙自然而 存在的,甚至它直接就是宇宙自然万物的造物主。因为时空的概念完全不同的缘 故,低维的世界根本无法完全理解高维的事物,而在高维的视角下,低维世界是 瞬息万变的(天上方一日,人间已千年),比如我们引以为傲的“万里长城”, 其存在已数千年,但在高维的视角看,那不过是以微秒计算的时间长度,根本也 无从去命名它。这情况类似于我们借助于激光显微镜,观察那些方生方死的单细 胞生物,我们不会去命名它们的童年、青年、壮年和老年,我们只会随意性地采 用一个编码,去命名它们完整而短暂的一生,如:A 型。

所以,《道德经》的起始第一句,或许可以解读为有两个不同的视角:一个 由我们仰视高维世界: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另一个由高维俯视我们:名,可 名也,非恒名也。 宏观与微观、低维与高维、所指与能指、时间与空间、本体与存在、运动与 静止……,短短的四句话,包含了诸多哲学思考,这才是老子想要传达给我们的 信息。

这并不是我故弄玄虚。我想再重申一遍:老子是唯一窥破天机并留下文字的 人,而他的本意又并不想为我们直接揭示真相,所以,我们只能简单地判断,无 论如何,他的文字中应该会藏有蛛丝马迹。

基于这个理解,我可以负责任地说, 如果你轻松就读懂了老子,那么,你肯定就没有读懂老子。阅读《道德经》,必 须要有一种解密密码般的过程,或许之意这样才有可能去贴近《道德经》。 古今几乎所有注家与研究者都认为,老子强调“道”是恒久不变的,就在于 传世通行本《道德经》省略了这个“也”字。“道可道,非恒道”,极容易被理 解为“道可道”是假设句,“非恒道”则是判断句,整句意思就成为“道如果是 说得清楚的,就不是恒久不变的道”。

这样,自然就会认为老子强调“道”是恒 久的,显然,这是错误的解读。而帛书本中“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只是前后 句各加了一个“也”字,但就非常清晰了,两句话都是判断句,不存在假设。意 思正好反了过来:“道是可以言说的,道不是永恒不变的”。 28 另外,通行本将“恒”字改为“常”字,也非常不妥。

“常”是经常,而“恒” 则是“不变”,虽有相似之意,却有本质区别。 【翻译】:天道,是只可以勉强去言说的,因为它总是处于不断地运行与变 化之中,而不是永恒不变的;万事万物,是可以暂时命名的,但随着事物的变化, 这个命名也将随之消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