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七喜中文 > 三国之银狐 > 第九十章 出城决战

第九十章 出城决战

当年沉晨和宗族南下,路过庐江的时候,得到过陆逊从祖庐江太守陆康的照顾。

古时候宗族迁徙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特别是像邓氏这样的名门望族,拖家带口,兴师动众,必然令世人瞩目。

因此每路过一处,地方县令、各郡太守都要询问情况,宗族也自然要递名帖,打招呼,告知迁徙缘由。

而南阳邓氏在东汉一朝名望累及,举世皆知。所以路过庐江的时候,陆康就给了一些粮油礼物。

作为回报,沉晨让叔祖邓洪回了一封感谢帖子,并且在帖中跟陆康说,袁术必然会觊觎庐江,希望他能够小心应对。

陆康是知道邓氏经过寿春的时候,邓洪曾经去袁术府上拜访过的,因而他怀疑邓洪在袁术那察觉到了什么,于是就按照嘱咐,将一半宗族遣回吴县。

历史上吴县陆氏都依附于陆康,包括陆逊兄弟,因父亲祖父早亡,因此自幼就是陆康带大,从陆康当乐安相的时候,就一直跟随左右。

结果后来袁术派孙策讨伐陆康,陆康殊死抵抗两年之久。城破之时,跟随陆康的百余陆氏子弟因战乱和饥荒,死亡了大半。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陆逊和陆绩的吴县陆氏和他们孙家是有很大仇恨的。

只不过孙氏以武力占据了江东,陆氏要想发展和保证家族昌盛,就必须依附于仇人,这就迫使陆逊陆绩不得不出仕江东。

但如今陆康把一半陆氏子弟送回吴县,剩余陆氏子弟跟着他在庐江,城破的时候,只有少数陆氏死于非命,大部分宗族人口都逃了出来,跑回了吴县。

这种情况下,陆氏就必须记沉晨的恩情以及孙氏的仇恨。

在孙氏强大的时候,这种恩情和仇恨会缩小。

因为陆氏家族要生存要发展,既然在孙家的地盘,就只能隐忍下去。

并且还得为孙家死命效力,来换取在江东更高的政治地位以及让家族壮大的权力。

可一旦孙氏衰弱,这种恩情和仇恨便会立即放大。

陆家马上就会抛弃孙权,以沉晨当年对他们有恩,孙策当年对他们有仇为借口,改换门庭,出仕刘备集团。

哪怕刘备集团确实会削弱世家也无所谓。

只要能够继续傍住大腿走下去,延续家族的兴盛,那么对于世家大族来说,无非是数代人前仆后继的继续积累。

这江东,总归是他们世家的。

所以陆家带投归顺刘备集团就很好理解。

一是作为第一个归顺的世家,刘备集团要做榜样,大抵不会对他们削得太狠。

二是带头归顺,也能顺利在新朝某个好职务。

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现在沉晨如日中天,俨然南方除刘备外的第二号人物。

将来刘关张这一批老人走后,刘备的继任者必然会倚仗他,到时候沉晨也将成为南方的中流砥柱。

作为南方本土世家,此时不抱大腿更待何时?

所以当初沉晨还未准备伐吴之前,就有少部分世家权贵给他写信,有归顺之意,便是希望能提前抱上大腿,找好归宿。

这其中就有陆氏。

虽然信件并非陆逊亲笔所写,但这里面若没有他的意思,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此提前找好东家,也是他们这些世家大族长远目光的投资。

魏延自然没有想得那么深,能够和平得到吴郡是最好的事情,当下大军顺利入城,控制了吴郡治所。

之后让陆氏帮忙补充了干粮之后,便再次出发,直取建业。

只不过魏延不知道的是,他和庞德都还在出发前往建业的路上,关羽的大军就已经即将抵达孙权老巢。

建安二十五年九月三日,船队先芜湖、于湖、丹阳。

之后等到后续粮草运达,补充了物资后,船队再次出发,前往历阳。

历阳便是后世安徽马鞍山市的和县,位于长江以西,与马鞍山市隔江相望,县北有条着名的河流,汉代叫做乌江。

船队到达历阳是为了等陆军。

九月十日,马超率领的陆军就抵达了历阳。

此时关羽已经派甘宁为先锋,领一万水军过石城至龙藏浦。

龙藏浦就是秦淮河,甘宁封锁了秦淮河南岸。

孙权得知敌人已经到了秦淮河后,大惊失色,连忙在建业吴侯府邸召集群臣议事。

吴侯府邸内,张昭、诸葛瑾、顾雍、阚泽、孙邵、严畯、陆逊、是仪、陆绩等十余名孙权谋臣坐列其中。

厅中烛火辉映,因采光不太好,导致所有人的脸上明暗交织,展现了每个人复杂且忧愁的心思。

“曹丕误我啊!”

孙权拍着桌桉,他已经悲愤到了极点,脸上露出痛苦的表情。

这一战原本是想着以东吴作为防守拖住刘备集团的主力,此时曹魏集团进攻,两方夹击,击退来犯之敌。

结果没想到曹纯在东兴堤大败,连他本人都被赵云斩首,之后所谓的曹军主力更是杳无音讯。

发去给合肥张辽那边的信件也是如泥牛入海,没有半点回音。

现在傻子都知道自己被曹丕给耍了。

虽然不知道曹丕到底在想些什么东西,但孙权明白,如今眼下的局势,已经到了危如累卵的时刻。

张昭愁眉苦脸,说道:“吴侯,西军日近,而兵不举刃,将之如何啊。”

孙权撑着额头,只觉得焦头烂额,愤然拍桉道:“孤还要一万余兵马,死守建业,决不能坐以困毙。”

“吴侯是要守建业吗?”

陆逊问。

“那能如何?”

孙权惨笑道:“建业好歹城高墙厚,可以抵挡。其余城池,如何守得住?莫非孤要北逃至魏国?”

陆逊就摇摇头道:“正是建业城高墙厚,难以抵挡。吴侯想想,建业城墙上容纳数万大军都绰绰有余,若是只有一万余兵马上去,将会如何?”

“额.....”

孙权一时愣住。

张昭沉声道:“四面漏敌。”

“不错。”

陆逊点点头:“当年赤眉军攻打长安,更始帝刘玄便因长安城大而兵少被迫单骑逃走。关东联军攻打洛阳,董卓也因洛阳城大,而避祸长安。城池大,也需要相应的兵力才能防御住,若是兵少,还不如小城。”

这就是城高墙厚的坏处。

为什么历史上很多国家灭亡的时候,敌人一旦打到都城,君主往往都会选择投降,而少有负隅顽抗者。

就是因为国家都城太大,打到快灭亡的时候,本身能够防御的兵力已经极少,而且城内的军心士气也非常低,所以还不如干脆投降,换个好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