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高农业产量,李悝主张播种时“必杂五种,以备灾害,力耕数耘,收获如寇之至。”
这就是说种植要多种经营,有的作物受灾害,其他作物还可以收获。
耕要用力深耕,除草要勤,要锄几次;收获时要像防备盗寇那样迅速有效以免遭受损失。
第二项是,创“平籴”法。为防止“籴甚贵伤民(非农业居民),甚贱伤农。
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李悝创“平籴”法。
“平籴”采取的办法是把年景分为:上熟、中熟、下熟、正常、小饥、中饥、大饥7种。
计算出7种年景下,一户耕田百亩的个体农民的收入,制定出在大熟、中熟、下熟3种年景下向每户农民收购粮食的数量。
而后在大饥、中饥、小饥年景时把这些粮食平价粜出。
这样便有“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的成效。
李悝由于把以上两项政策“行之魏国”所以魏国“国以富强”。
在李悝看来,农业几乎是国家财富的唯一源泉,所以他说:“农伤则国贫”。
接着他又把工商业与农业对立起来,认为工商业的发展会损害农业,会使百姓饥寒,国家贫困。
所以他说:雕文刻镂,害农之事也。锦绣纂组,伤女工者也。农事害则饥之本也。女工伤则寒之原也……故上不禁技巧则国贫民侈。
而李悝的政策明显影响到了后世的改革家卫鞅、也叫公孙鞅。
卫鞅入秦主持变法后得封地改名商鞅。
后世称为商鞅变法。
而也正是在商鞅变法这里,重农抑商政策正式成型。
后随着秦横扫六合,统一宇内。
以及之后的汉承秦制。
重农抑商这个政策也就正式扎根于中原王朝政治的血统之中。
与每个朝代相生相伴。
历代王朝都强调“以农为本”。当代社会采取这种政策,归根到底是由其经济基础决定的。
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
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提供给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历代统治者都把农业当作根本性的大事来抓,采取一系列督促、鼓励、组织农业生产的措施,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
可以说重农抑商政策与封建制度相始终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
“中原王朝的强盛与重农脱不开干系。”
“但是!”
说到这里,项燕停了下来,盯着李睿的眼睛缓缓说道,
“但是历朝历代都看错商业了,它是有自己的弊端与一定对王朝的危害不假。”
“但从古至今,直到今天,这个世上都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想到,商业对一个国家的发展究竟有着各种恐怖的推动力量!”
“这个世界的未来,一定是商业国家的未来!”
对项燕所说的那个对国家发展的恐怖推动力量,李睿理解不了。
但并不影响他对商业已经有的思考,其实他已经隐隐能感受到商业之中所蕴含的潜力了。
本站已更改域名,最新域名: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