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各地烽烟四起,造反的规模越来越大……
任何帝国的崩塌必定是先从内部开始的,大宋也不例外,内部的问题越来越多,徽宗却怡然自得。
最终!
这位作死天王被崛起的金人掠去北方当了奴隶。
赵祯有些皱眉道:“杞人忧天!”
不要以为他们很蠢,在这个时代,依照惯性活下去才是王道,从汉唐到现在,帝王们偶有雄心,但大多都是得过且过。
眼界的狭小导致他们觉得这些问题无法解决,只能得过且过。
但赵允让和秦为相处多年,日夜熏陶之下,就觉得这种思维当真要不得。
“陛下,大宋的人口只会越来越多,到时候养不活那么多人怎么办?”
赵祯重新拿起书,淡淡的道:“秦为不是弄了那个复合肥吗?连太后也在关注,有了这些,应当能养活不少人了。”
赵祯看似漫不经心,可粮食的安全问题始终是他的心头大患。
“那也管不了多少年!”
除非是出现重大灾难,比如说疫病流行,否则人口只会越来越多。
而粮食的增产却有限,最终还是会回到那个死循环上面来。
赵祯再次放下书,他觉得赵允让有些急切了。
但这事儿好事儿。
宗室里大多是些只顾自己死活的二世祖,像赵允让这样关心朝廷安慰的宗室子的少见,他们只在乎自己的利益够不够多。
想到这儿,赵祯微笑道:“那你说怎么办?”
在他看来,赵允让虽然忠心有加,但他性子急切,少了长远谋划,目光短浅。
“去外面要。”
“去外面要?”
赵祯皱眉道:“去哪里要?怎么要?”
“陛下,臣以前也经常读史,见到那些蛮夷日子艰难,就想着他们该怎么办。”
这是读史读进去了,甚至是代入进去了。
“微臣发现他们的选择几乎都是掠夺……”
呃……
赵祯脸上的表情消凝固了。
大宋以仁孝治天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与权贵共治天下。
所以他们生来的想法就是安抚,而不是掠夺。
从未有人去统计过这些事儿,从未有人提出这个问题,所以赵允让一提出来,赵祯就愣住了。
殿外,刘娥站在侧面看着里面的两个表兄弟争论,她摆摆手示意门外的内侍被通报。
“他们活不下去了,首先想着的就是去外面寻找食物,而不是在内部厮杀。把自己人杀的差不多了,剩下的田地正好够种,于是慢慢恢复元气,人口又慢慢的恢复……”
赵允让双拳紧握,目光炯炯的道:“可再过数十年,这些问题将会再一次出现……陛下,前汉时的黄巾之乱来源于何处?微臣以为就是因为人口日增,可土地却就那么多,最终无地可种的百姓只能揭竿而起,用刀枪为自己寻条活路……”
这是那个汴梁人口中口口相传的纨绔?
刘娥愕然。
以前有人说赵允让不学无术乃是藏拙,他担心自己被皇帝忌惮。
刘娥以为这是玩笑之谈,现在看来确实真的……然后她就看向了儿子赵祯。
这话在影射当今大宋的情况。
赵祯会不会生气?
还有赵允让今日所表现出来的谋略眼光,赵祯会不会因此心生忌惮?
帝王不乏猜忌之心,但更可缺少容人的气度。
刘娥在观察,观察这个自己养了二十年的儿子,看他会有怎样的反应。
可他她只能看到赵祯的侧脸。
这张侧脸很是漠然。
“前唐时府兵制败坏,为何?也是因为土地不够……那些府兵按理应当给勋田,可土地都被占据了,哪里还有田地赏赐给他们?于是府兵制自然无法维系,后来就用了募兵制。募兵是好,可却让那些将领成了藩镇,成为了一方豪强,野心自然日增。”
赵允让的脸有些涨红,他觉得自己正在宣德门的城楼上,对着这个天下在呐喊。
此刻他全然忘了伴君如伴虎。
更忘了自己当初那敏感的身份。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根源何在?帝王的无能,臣子的无能,文恬武嬉。权贵贪婪,豪绅狠毒……这天下的百姓饱受荼毒,可根源还是在于土地不够!”
“权贵豪绅巧取豪夺拿去了土地,可这些土地得有人耕种。所以兼并最烈的时候,往往就是人口最多的时候。这个时候的百姓只要能有一口饭吃,就会乖乖的听话……”
“可当这口饭都没地方吃了,陛下,您知道会发生些什么吗?”
赵允让摇头叹道:“造反!从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振臂一呼开始,中原就没少过造反。前汉衰亡于造反,前唐亦是如此……大规模的造反之后,汉唐都衰落了,随后苟延残喘,不过是徒惹人笑罢了。”
这就是赵允让吗?
刘娥心中不禁有些意动,她甚至开始假设……假设当初李宸妃没有诞下赵祯,假设当初她认了赵允让这个儿子。
今日之大宋将会有何不同?
不管赵允让这番话的对错与否,就凭着他能说出这番话,刘娥就觉得宗室里的下一代无人能及。
赵祯起身,刚想说话,眼角就瞟到了外面的赵祯。
“母后。”
刘娥微微点头,目光却看向了赵允让。
她缓步进来,摆手拒绝了赵祯的让座,盯着赵允让问道:“这些谁教你的?”
她的目光冰冷,里面蕴含着不明之意。
帝王不能被人控制,这是大忌!
当初的赵恒就是个妥妥的悲剧,所以刘娥对此有切肤之痛,希望下一代能跳出这个怪圈。
赵祯心中一紧,
他自然不会嫉妒赵允让,因为这番话只有忠臣才敢说得出口。
赵祯知道赵允让的心思,他并没有图谋什么的想法,只是单纯的想要发表一下自己的一间,不然当年的他就不必藏拙。
他大可以和定王联手做些事情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