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七喜中文 > 北宋穿越指南 > 1054【武大郎的安西梦】

1054【武大郎的安西梦】

那些被杀死的俘虏,李彦仙说都是异族,但其实有很多是回鹘人,跟高昌贵族们有着同样的祖先。

中唐时期,牟羽可汗带着回鹘军队南下,帮助大唐朝廷收复洛阳。

被打压得生存艰难的粟特人和摩尼教,就此有了新的合作对象,好些摩尼教高僧追随牟羽可汗前往漠北。

随即,摩尼教成为回鹘汗国的国教。

粟特人帮助回鹘制定政策、发展经济,回鹘则支持粟特人传播摩尼教,比如要求大唐在主要城市修建“大云光明寺”。

越来越多的财富累计,越来越高的文明进度,使回鹘成为北方草原第一个大建城池的汗国。

其负面效果是:军队战斗力持续下降!

因此,回鹘亡国了。

一支回鹘人逃去契丹地盘,并更改姓氏为萧,还跟奚人融合,发展成辽国的后族。

一支逃去中原地区,被逐渐同化为汉人。

一支逃去吐蕃辖地,随着吐蕃帝国的瓦解,生活在甘肃一带的被西夏统治,生活在青海一带的成了黄头回鹘。

一支逃去安西地界,并建立高昌回鹘王国,依旧保留摩尼教为国教。

一支逃去中亚地区,建立喀喇汗国,将那里突厥化的同时,统治者也皈依了沙漠教。而且很多回鹘部落的后裔,还渐渐沦落为受压迫群体。

从这种演变来看,耶律大石、高昌回鹘、喀喇汗国……他们其实祖上都沾亲带故。

这是李彦仙发给朝廷的第一封奏疏的主要内容。

冬去春来,朝廷的圣旨发到高昌。

第一,赏赐三军将士。

第二,设立安西都护府,吴玠为第一任安西都护,李彦仙调回中央担任兵部左侍郎。

第三,已派遣官吏前往安西都护府。

第四,正式文书必须用汉字,非官方文书和各教经文,暂时允许继续使用回鹘文。

新疆地区太远,宗教力量太强,为了避免此起彼伏的叛乱,朱皇帝这次没有进行一刀切。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回鹘文字的影响力。

西夏文字是仿制汉字而改造的,西夏学者也有很多认识汉字。金国文字更是拙劣,他们自己都很少用。这两国文字,灭了也就灭了,根本掀不起什么浪花。

回鹘文字却不同。

它从粟特人那里借来字母,已经发展了几百年,就连后世的满蒙文字,也都源自于这种字母。

一旦直接禁绝,等于把故高昌国境内的所有贵族、学者和僧侣全部变成文盲!

所以朱铭稍微缓和一点,允许回鹘文字在非官方文书和经文当中出现。以汉字的强大,又有官方的推广,干掉回鹘文字是迟早的事情,能用文化取胜的东西,就不必急于诉诸武力了。

随着大明王朝的统治加深,主动学习汉字的本地人,必然会越来越多。

被朝廷派来的,不仅有行政官员,还有许多汉地高僧。

这些高僧,以佛教徒和景教徒为主。

朱皇帝甚至直接取缔河西走廊的景教,把那里的景教寺庙全部充公,景教僧侣一股脑儿扔来安西都护府辖地。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已经学会了汉字,即将被安排到安西各景教寺庙。

佛教和景教,由于在故高昌国信徒最多,而且民间影响力最大,是大明朝廷的主要汉化目标。

高昌这边的摩尼教,由于做了几百年回鹘国教,早就脱离群众失去民间影响力,跟汉地的摩尼教完全是两回事。前者代表着贵人利益,后者却是造反专业户,双方碰到一起肯定互斥为异端。

拜火教也在持续衰落,但跟摩尼教刚好相反。

高昌摩尼教由于脱离群众,信徒大多属于上层人士。

而高昌拜火教,城里的寺庙已快被拆完。主要存在于广大的乡村地区,信徒多为中小贵族和普通百姓。而且因为教义问题,这个宗教不可能做大——它在波斯被赋予了民族主义特性,再怎么改良也必然越来越小众,所以在高昌地区遭到所有教派的共同排挤。

如果朝廷不主动扶持拜火教,这个宗教的结局肯定是自然消亡。

至于高昌道教,因为太过小众,朝廷都懒得去管,让回鹘道士们圈地自萌去吧。

萨满教之类的,也跟道教差不多。

……

积雪融化,多余军队撤离。

高昌,驻军六千,移民两万五。

伊州,驻军三千,移民两万。

鄯善,驻军八百,移民三千。

大屯,驻军八百,移民一千。

焉耆,驻军三千,移民一万。

龟兹,驻军六千,移民一万。

和田,驻军一千,移民一千。

彰八里,驻军五千,移民一万。

整个安西都护府辖地,驻军两万零六百人。但完全脱产的野战军只有一万,剩下的驻防军属于半脱产状态。

相应的,宁夏总督府提前转为宁夏省,减少跟陕西接壤地区的兵力。

而陕西的驻军数量,同样再次减少。

陕西、宁夏撤销的军队,通通扔到新设的安西都护府辖地。

此次出兵的其余各省,也会留下少数军队。

相关将士因为需要远戍几千里,每个人都有钱财补偿,如果想把家人接过去,一切费用由朝廷承担。如果因为特殊情况,比如兄弟病故变成独子的,可以申请留在原籍转到其他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