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刘衍看着满朝文武,有人失落,有人激动,有人错愕,有人若有所思,百官百样,大殿之中陷入了不同寻常的沉寂。
“此外,本公还有一道命令:现在朝中除了都察院、五寺之外,共有礼部、吏部、刑部、工部、民政部、财政部、国防部、装备部、参谋部、农事部、卫生部、军情部、商务部,十三部,这十三尚书全部入阁,为内阁大臣,今后大明的军国大事,均由内阁发出,交陛下批红,然后转各部执校”
也是从这一开始,大明十三尚书的称呼便流传开来,虽然日后刘衍又对各部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各部的数
量也或增或减,但是十三尚书作为一个称呼,也被民间百姓习惯使用,专门作为内阁大臣的代名词。此为后话。
此时大殿上,陈新甲和蒋德璟神色复杂的看着刘衍,二饶结果还算是非常好的,至少在改革后的朝廷中,还占据着一席要地。
可是其余众臣就不一样了,随着六部扩充为十三部,各部的侍郎、员外郎都要大换血,刘衍麾下幕府的大批官吏要进入朝廷为官,原本六部的许多官吏将会被裁撤掉,势必会有很多人对刘衍怀恨在心。
可是刘衍对此也并不在意,古今中外,凡是改革就一定要流血,关键是流谁的血!
刘衍已经做好准备大开杀戒了,只要能够让华夏冲出困境,杀人也是必要的一个过程。
“朝廷的改革就是这样,各部的整顿要在两个月内完成,期间北京城要实行军管,任何人都要以军令为先。”
“两个月后,大明两京一十三省的府、州、县都要逐级进行改革,原本的六曹也要改革为十三曹,地方的具体整顿方略,本公会在一个月内下发到各府执行!”
众人再次被刘衍的举措震惊了,蒋德璟忍不住站出来道:“阁老,兹事体大,是不是现在北直隶、山东两地执行,看成果如何,然后再推广到全国?”
刘衍斩钉截铁的道:“就是因为兹事体大,本公才要直接全国推校本公也不怕诸位知道,这套新政要抑制
土地兼并、追回被侵占的军屯耕地、要限制豪强劣绅、要禁止官员经商买地、要重视工商发展、要裁撤军官家丁、要整顿下卫所兵马、要限制将领拥兵自重等等,每一项都会引发动荡,每一项都会引来尸山血海!”
“所以新政必须全国同时推广,不能缓慢推行,否则那些阻挡新政之人,便会有时间做出应对,阻挠新政的推行!”
听了刘衍的话,蒋德璟、陈新甲和满朝文武都被吓住了,刘衍这是要与全下的乡绅、豪强、官吏为敌,他是要找死吗?
可是当众人看到大殿上虎视眈眈的新军将士,想到刘衍战无不胜的战绩,想到已经被新政打造得铁桶一般的山东,所有人都知道,刘衍绝不是在找死,也许刘衍真的有能力将这个新政推行下去。
即便新政改革失败了,刘衍也还有山东这个退路,这便是刘衍的底气所在!
刘衍见蒋德璟不再话,陈新甲也沉默不语,朝中再无反对之声,至少明面上是没有了,于是便道:“今日朝议到此结束,诸位等候与幕府各部对接改革之事吧,散了!”
满朝文武心事重重的离开了大殿,陈新甲和蒋德璟看了看刘衍,也是满腹心事的离开了。
王承恩此时走到刘衍跟前,担忧的道:“阁老,这样真的可行吗?杂家这心里怎么一直通通的跳,就是不踏实啊,这新政再好,可是怎么看也是祸乱根由
啊!”
“祸乱?”
刘衍冷声道:“新政推行之下,肯定会有祸乱的,公公就将那些祸乱之人,当成大明涅盘重生的祭品好了!”
王承恩惶恐不已,失魂落魄的离开了大殿。
与此同时,辽东盛京西面八十里外的沙岭墩,多尔衮、多铎、代善率领满清残部将近七万大军抵达这里,在寒风中安营扎寨。
在沙岭墩的墩台上,多尔衮、多铎、代善三人望着东面的旷野,目光所及之外就是盛京,是大清的国都所在,也是三人最终的目的地。
“睿亲王,我安排的后面的斥候送来的消息,陛下全军覆没了,肃亲王、安平贝勒、郑亲王、饶余贝勒、武英郡王全都战死了,还有蒙古两黄、两蓝旗、外藩蒙古各部,以及汉军各旗,全都完了!”
多尔衮静静听着代善的禀报,脸色也越发的难看起来,旁边的多铎更是脸色惨白,这一战败得太惨了。
代善忽然看向多尔衮,问道:“睿亲王,咱们这样做,代价是不是太大了?”
多尔衮猛地瞪向代善,面目狰狞的道:“我比皇太极更了解刘衍,自从刘衍出现之后,战争已经不同以往了,我大清满蒙铁骑再无用武之地,唯有向刘衍一样操练新军,才是我大清唯一的出路!难道礼亲王认为,我率部撤军,将陛下他们丢给刘衍,当真是为了争夺皇位?不!皇位我甚至都可以放弃,我要的是大清的变革,要
的是大清能够入主中原!而这些,只有我能做到,所以皇太极,必须得死!”
「感谢书友树苗下飞捧场,东仙在努力码字,为大家奉献更精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