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七喜中文 > 历代王朝更迭 > 第166章外戚干政的重演

第166章外戚干政的重演

可惜她百密一疏,没能料到窦皇后早就在她们身边安插了耳目,而且还是自己姐妹比较信任的大太监。窦皇后得知消息,还不知道其中的厉害,直到自己母亲点明,才明白扳倒宋氏姐妹的机会终于让自己等来了。于是连夜上报皇帝刘炟,刘炟听此,初还不信,于是宣大太监与宋氏姐妹对质,大太监心知自己有把柄在窦皇后的手中,一时不慎,便会有杀身灭族之祸,于是只能硬着头皮说,宋氏姐妹在用活兔子为祭,口中念念有词。这时候皇帝刘炟已然信了八分,即使宋氏姐妹说明自己的想法和处境,也断然难以开脱罪责,只能图个一时的口舌之快,对叛主之人唾骂不已。窦皇后为了将二人以巫术诅咒刘炟的罪名做实,还命人寻到当日看守宫门的守卫,并授意他一番说辞。同时还让手下在宋大贵人宫里找到了那几只兔子。此外,窦皇后更将宫外宋氏一族门人的不法作为抖搂出来。一时之间,可谓人证物证俱在,任宋氏姐妹如何聪明,也只能百口莫辩。但二人明白,无论如何也不能承认诅咒皇帝之事,只要太子刘庆还在,自己二人终会有出头之日。

建初七年(公元82年)正月,皇帝下令,将宋氏姐妹打入冷宫。同时听从皇后建议,让太子刘庆马上搬出太子宫,改到承禄观居住。

当时皇帝身边不乏明白人,但如果是普通官员,任你是三公九卿,也不能干涉后宫之事。于是,当时的首领太监郑众就成为调和这件事情的关键人物。作为深宫之中的佼佼者,郑众当然有其非常人可比的地方。因此,在这件事情爆发之前,他就对多方形势洞若观火。但是他一介宦官,对于后宫之间的争斗,如果横加干涉的话,也势必会犯下大的忌讳,从而招致祸患。

但是,出于对皇上刘炟的一片忠心,他知道,窦皇后将太子赶出太子宫,并非出自什么好意。因为他知道,承禄观并不是一个人人可去的地方,那里阴冷潮湿,环境恶劣,太子刘庆年方五岁,一个人在那里,指不定哪天便死于非命。于是,他旁敲侧击地向皇帝刘炟进言,为江山社稷、皇子安危考虑,必须要保证刘庆的安全。

刘炟闻言,知道此次之事,或许并不是全如窦皇后所说,但是事已至此,自己如果反悔,于名声大大有损。虽然明面上不能有所表示,但是皇帝心里,却生出了对宋氏姐妹的一丝愧疚。于是命郑众前往承禄观,为太子刘庆保驾。

可惜,任凭郑众如何厉害,对于窦皇后的阴险狡猾,他也是防不胜防。

他前脚刚刚踏入承禄观,后面就听闻宫内传来消息:太子被废,改刘肇为太子。消息传达冷宫,宋氏姐妹顿感前途渺茫,唯一的一丝机会就此破灭。她们怎么也想不明白,太子刘庆没有一丝过错,即使有错,也在自己两姐妹身上。而且太子甚得皇帝和太后的喜爱,何以会沦落至此?

正所谓“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刘庆失去宫中宋氏二姐妹相助,就如同行军打仗被敌人断了粮草,这样的战争,除非发生奇迹,否则一定不会胜利。宋氏二姐妹的奇迹,就是马太后能够复活。这样非但能够保住自己,更能够保住太子、抑制窦皇后。可是这样的事情,显然是不可能发生的。

而窦皇后和她们一样明白,只要刘庆一天不废黜,待到他独掌大权,自己和窦氏家族就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境地。因此,她在宋氏二姐妹被打入冷宫,并且谋害太子刘庆不成之际,只能向皇帝刘炟陈述,太子刘庆因为自己母亲被关押,一定会心怀怨恨,这样的人,绝对不能成为帝位储君人选,同时还以一个外人的身份建议,梁贵人的儿子刘肇年幼便聪明活泼,可堪大用。皇帝听罢,感到窦皇后的话很有道理,为防止将来宫中出现祸患,刘炟遂决定废黜太子刘庆,改立刘肇为太子,坐镇东宫。

绝望之余,宋氏姐妹二人双双自杀。而太子则表现得毫无伤心之态。大凡母亲身死,为人子者,必将痛哭不已,然而刘庆则在郑众的教育下,认识到当前的局势:“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只要自己还活着,并学会韬光养晦,自己就有复位的希望。即使复位无望,自己也可保性命不失。皇后见此,心想一个五岁大的孩童,大概是没有意识母亲的重要性。因此,窦皇后潜伏在眼中的杀气,也逐渐淡化。当然,她也有过担心,自己是否会失算,这孩子是否在装傻充愣?但是没办法,因为皇帝刘炟得知宋氏姐妹双双毙命的消息,心中歉疚更深。在郑众的帮助下,刘炟决定将刘庆接回太子宫,与现太子刘肇一起,居同所、行同车、睡同寝。二人也渐渐形影不离,甚为亲密。窦皇后见此,即使自己再是权势滔天,也不能擅自对刘庆出手。或许某一天,自己还能用得上这个废太子。

很明显,刘庆不会因为太子之位被废黜而就此沉寂,他要做的事情,也必将名留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