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军是实实在在的崩溃,兵找不着将,将找不着兵,赵光义不仅找不到随行文武百官,甚至连匹逃跑用的马都找不到。情急之下,近侍不知从哪里搞到一辆驴车救急,“不要在意这些细节。”赵光义驾驶驴车一路向南狂飙,竟然跑得比契丹骑兵还快,一口气跑到了涿州。</P>
我们打开地图,看一眼北京到保定的距离,大约三百多公里。网上查到的信息是马一天大约可跑150公里。赵光义乘坐的不是马车,是驴车,还是夜间行路,竟然跑了300公里,于是被网友们赐予“高梁河车神”的光荣称号。</P>
“癸未,帝督诸军及契丹大战于高梁河,败绩。甲申,班师。”</P>
——这是《宋史·太宗本纪》的记载,轻描淡写,云淡风轻。胜败乃兵家常事,打输了,咱就撤了。</P>
“甲申,上以幽州城逾旬不下,士卒疲顿,转输回远,复恐契丹来救,遂诏班师。车驾夕发,命诸将整军徐还。乙酉,次涿州。”</P>
——这是《资治通鉴续编》的记载,推翻了“败绩”的结论,强调说我军撤退的主要原因有三个:将士疲惫,后勤困难,敌人有可能增兵。所以嘛,爱兵如子、爱惜民力、又独具战略眼光、杀伐果断的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才高瞻远瞩地下令主动撤退……而且特意强调了是“整军徐还”,排列着整齐的队伍,有序缓缓撤退。</P>
怎么感觉宋军是凯旋呢……所以还是看看辽国人的记载吧:</P>
“秋七月癸未,沙等及宋兵战于高梁河……大败之。宋主仅以身免,至涿州,窃乘驴车遁去。甲申,击宋余军,所杀甚众……”</P>
——《辽史·景宗本纪》</P>
宋军不是主动撤退,而是被辽军击败,才狼狈溃逃的。而更为关键的是对赵光义逃跑的时间等细节的描述,称赵光义在癸未日的夜晚就跑了,丢下大部队不管,导致第二天甲申日宋军的全面溃败。</P>
如果赵光义真是在前一天夜晚就提前开溜,并且到了涿州之后才换乘驴车继续南逃的话,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也就是说赵光义有可能是骑马跑了一天两夜才从幽州跑到300公里外的涿州,比较符合客观逻辑。</P>
粉饰自己,抹黑敌军,这是常规操作,我们不能全盘接受宋朝人的记载,更不能照单全收契丹人的记载。</P>
另外,《资治通鉴续编》等已经自己打脸了,比如在“整军徐还”之后,立刻就记载说“大军不整,南向而溃”。</P>
按照《资治通鉴续编》的完整叙述,赵光义在癸未日失利后,就安排了撤军计划,“你们断后,我先撤”,等他跑到涿州后,收到了前线的驰奏,说诸军向南溃退,于是赵光义派崔翰率领一千多侍卫军前往制止,崔翰为了节约时间单人独骑前往,抵达前线后,崔翰对诸军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诸军遂安。崔翰因此受到了特殊褒奖。随后,赵光义命崔翰等人分别屯驻定州、镇州及关南地区,赐予他们“便宜行事”特权,以阻击辽军的追击。</P>
总之,还是强调宋军是有序撤退,一切尽在赵光义同志的掌握之中。</P>
事实真是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