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七喜中文 > 帝国争霸 > 第2章 海陆双强

第2章 海陆双强

至于“攻-5”,暂时还无法替代。

准确的说,用来替代“攻-5”的“攻X”项目还在推进当中,连原型机都没有,量产更加是遥遥无期。

“战-12”没有取代“攻-5”,不止是载弹量的问题,还跟作战半径有很大关系。

站在帝国海军的立场上,肯定不会用作战半径不足1000千米的“战-12”取代作战半径达到了2000千米的“攻-5”。

如果没有“攻-5”,只剩下“战-12”,帝国海军的航母战斗群就得冒着遭到饱和打击的巨大风险靠近敌国本土,在近岸海域作战。数十年以来,帝国海军所做的努力,无一例外的都是为了远离敌国本土。

其实,这也是帝国海军偏爱重型攻击机与重型战斗机的关键原因。

“攻-5”不但拥有2000千米的最大作战半径,还拥有高达13吨的最大载弹量,几乎就是一架小型轰炸机。

关键还有,依靠伙伴式空中加油,“攻-5”能在不依靠空军的情况下,执行超远程轰炸任务。

这个能力,确保了海军航空兵的独立地位。

在机场上,就有几个中队的“战-12”、“攻-5”与“攻-6”。

海军的其他舰载机,比如说“巡-4B”反潜巡逻机,“指-6C”舰载预警机、“运-6B”舰载运输机、“直-8F”反潜直升机,因为没有安排参与即将举行的联合演习,所以并没有转移过来。

只是,部署在该基地的,不仅仅是海军的作战飞机。

靠近机库那边,整齐的停放着十多架隶属于陆军航空兵的武装直升机。

最抢眼的是4架在3年前才服役,去年形成战斗力,首次参与军事演习的“直-10”重型武装直升机。

虽然不像海军的舰载机那么威武,但是这些武装直升机绝对是陆军航空兵的命根子。

其实,陆航拥有的也只有直升机。

按当年的“分家协议”,所有长翅膀,能够飞的装备都属于空军,陆军后来就利用了这一点。

直升机用的是旋翼,而不是机翼,因此不在“长了翅膀”的装备里面。

正是如此,在波伊战争期间,帝国陆军才以直升机为基础组建陆军航空兵,而且借战争需要,让陆航发展壮大。

在那场战争中,帝国陆军投入了上万架直升机,损失也极为惨重,超过了5000架!

正是如此,波伊战争又被称之为“直升机的战争”。

也就是在这场战争当中,为打击地面目标而生的武装直升机粉墨登场,并且展现出极为强悍的战斗力。

此外,随着机载反坦克导弹问世,帝国陆军航空兵发现,武装直升机是最理想的反装甲平台。

在前几年的联合演习中,陆航的武装直升机都扮演了坦克杀手的角色。

按陆军航空兵做的统计,1架专用武装直升机能够抵消20多辆主战坦克,作战效费比极为惊人。

当然,这个数据肯定有很多水分。

为了获得研制采购武装直升机的拨款,陆航肯定得夸大武装直升机的价值,特别是帝国高层最关心的反装甲作战的效率。

西陆集团部署在骆沙民主共和国的大约5万辆主战坦克,一直是帝国高层,也是8亿帝国军民挥之不去的梦魇!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帝国陆军在波伊战争结束之后,启动了“直-10”的研制工程。

严格说来,“直-10”才是帝国陆军的第一种专用武装直升机,而之前与陆战队联合研制的“直-7”其实是在“直-4”通用直升机的基础上,由局部改进而来的武装直升机,保留了通用直升机的基本结构。

与“直-7”比,“直-10”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针对反坦克作战,全面加强攻击能力与生存性能。

为此,“直-10”由被陆军称之为“飞行坦克”。

当然,其官方名称为“黑旋风”。

“飞行坦克”的绰号绝不是浪得虚名。

在驾驶舱,发动机舱与后机身的油箱区域,全都用陶瓷复合装甲包裹,能够抵抗30毫米高爆弹与20毫米穿甲弹,而且驾驶舱挡风玻璃的厚度达到20毫米,能够挡住15毫米高射机枪的子弹。

此外,五叶主旋翼采用抗损结构,在任何一片桨叶中弹之后,能继续飞行15分钟。

全部5个主要油箱,采用自封闭结构。

干式减速器能在被击穿,润滑油完全流失的情况下,能继续工作30分钟以上。

后三点式起落架的两个主起落架,为高行程抗冲击结构,在坠落速度达到每秒15米的情况之下,依然能为飞行员提供不低于50%的生存概率。

当然,与惊人的生存力相比,“直-10”的打击能力更加强大。

不是说“直-10”能携带比“直-7”更多,或者更加先进的武器,而是依靠各种先进设备获得的更强大的突防性能。

依靠装在机鼻上的光电探测设备,第三代热成像仪,“直-10”能够在夜间,以及复杂气象条件下,在离地面不到20米的高度上,使用反坦克导弹,对10千米以内的地面目标进行精确打击。

此外,依靠先进的电子设备,“直-10”能在树梢高度以每小时250千米的速度飞行。

这个高度,让“直-10”能够避开几乎所有的防空雷达,而且较低的速度使其不会被预警机盯上。

在前几年的联合演习中,陆航的武装直升机就展现出强大的突击能力。

只是受本身的性能限制,由武装直升机执行突防任务一直就只是设想。

直到“直-10”的到来,这个设想才具有变成现实的可能性。

具体怎么实现,还需要在演习中摸索总结。

这个时候,基地的指挥中心里面,相关探讨已经进行了几个小时。争论的焦点,也就是哪个兵种,或者说哪种作战平台,更适合执打第一枪的突防任务,也就是在开战之后打掉敌人的防空结点。

通常是整个防空系统中,关联程度最低的一座对空搜索警戒雷达。

在战术层面上,只要能够在敌人的防空网上打开一个突破口,就能够让战斗机与轰炸机长驱直入,对敌后方的目标,比如空军基地与指挥中心,还有防空阵地与通信机构等高价值目标进行精确打击。

只要能够瘫痪敌人的防空与指挥系统,夺取制空权就将事半功倍!

可问题是,这一套战术,仍然停留在设想当中,除了有限的军事演习,从来没有在实战中获得过验证。

显然,理论上行得通的,在实践中未必行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