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的话,主要针对的是各个子系统,尤其是动力系统。
第一批3艘“薛远征”级的标准排水量接近8万吨,满载排水量刚好超过10万吨,配套的4台蒸汽轮机,输出功率仅有30万马力,只比“陈炳勋”级提高了2万马力,远远算不上强大。
关键还有,“薛远征”级的舰体更宽,吃水也更深,航行阻力远大于“陈炳勋”级。
虽然“薛远征”级采用的蒸汽弹射器更加先进,消耗的蒸汽更少,在作战航行时产生的负面影响更低。
比如说“薛远征”级在以每2分钟1架的速度弹射舰载机的时候,能够以30节的航速航行4个小时,或者是以每分钟2架的速度弹射舰载机,确保在至少1个小时之内,航速不会低于30节。“陈炳勋”级在这两种情况下,把航速保持在30节以上的时间分别为2个小时与半个小时。
但是相对来说,这套动力系统依然不够好。
“薛远征”级的设计航速仅有31节,只比海军提出的30.5节高出0.5节,远远比不上能够跑到35节的“陈炳勋”级,甚至比对手还慢,即纽兰海军的“纽兰”级的最大航速都有33节。
要说的话,这个速度也够用。
依靠更加强劲的弹射器,只要甲板风速达到27节,“薛远征”级就能弹射40吨级的舰载攻击机。
此外,这套动力系统非常的成熟,可靠性极高。
凭借比“陈炳勋”级多出了40%的重油搭载量,“薛远征”级能够以30节的航速航行大约5000海里,或者是以22节的航速航行11000海里,如果把航速降到16节,能达到惊人的20000海里。
只是,帝国海军显然不甘心。
正是如此,第二批“薛远征”级最主要的改进之处,就是改进了动力系统,把输出功率提高到35万马力。
实际达到了36万马力!
如此一来,第二批3艘,设计最高航速超过33节,轻载状态下甚至能够达到35节!
此外,还有一些细节方面的改进,不过主要是电子设备。
也就是在完成了第二阶段设计后,赵禹才正式退休。
所幸的是,舰船设计院的工程师没有让他失望。
严格说来,按第三阶段设计方案建造的第三批“薛远征”级,才是真正完成体,即最终状态。
与前两批相比,第三批“薛远征”级可以说是全新设计。
关键,其实是时间充足。
在舰体上,第三批“薛远征”级率先采用更加便宜,加工难度也更低,且整体性能更加突出的“低合金高强度钢”。
仅此一项,就减少了十分之一的建造工时,而且在保持吨位不变的情况下,将整体防护性能提高了近三成。因为具有更高的结构强度,所以第三批“薛远征”级的设计使用寿命达到50年。
不过,最主要的改进依然是电子设备。
第三批的首舰,7号舰“唐圣贤”号,将成为全球第一艘配备AESA,即有源相控阵雷达的航母。
其实,在建造第二批“薛远征”级的时候,帝国海军就想过,为其配备相控阵雷达。
只是,当时能用的是无源相控阵雷达,而且电子设备的小型化技术不过关,整套雷达十分的笨重。如果用在航母上,并且保证不会对其他部门产生影响,至少要把舰岛的投影面积增加50%,占用大约6个甲板停机位。至于相控阵雷达为航母提供的帮助,显然没有防空巡洋舰那么明显。
正是如此,帝国海军最终放弃了这个念头。
为航母配备AESA雷达,并不是要增强航母的防空作战能力,而是用一部雷达取代其他所有雷达。
简单的说,其实是简化雷达系统。
这么做的最大好处,就是能缩小舰岛,取消用来安放警戒雷达的桅杆,腾出来的甲板能够增加2个停机位,或者利用这2个停机位的面积,改善与优化甲板系统,提高舰载机在飞行甲板上面的作业效率。
帝国海军的工程师,确实充分利用了这点面积。
通过对停机位进行调整,第三批“薛远征”级的甲板作业效率至少提高了四分之一!
由此得到的好处是,其最大日出动量,由之前的210架次提高到240架次,单波次出动量由42架次提高到46架次,一个完整攻击波次的回收作业时间,也由之前的75分钟缩短到了60分钟。
毫无疑问,这可是实打实的提升!
此外,第三批次“薛远征”级的自动化程度也更高,而由此带来的好处是,舰员与航空部门人员分别减少了15%与12%,共减员800多人,由前两个批次的5600余人减少到不足4800人。
关键还有,前两个批次的“薛远征”级会在中期大修的时候,按第三批次的标准对电子设备进行升级改进。
要说的话,“薛远征”级绝对是划时代的产物。
客观的讲,“薛远征”级的意义不在“陈炳勋”级之下,是一种能改变海战游戏规则的存在。
因为几乎没有缺点,所以在第三次全球大战爆发前,“薛远征”级的规划建造数量已经达到9艘。
得益于航母作战能力大幅度提升,帝国海军的战术体系也发生了变化,并由此开始了第三轮变革。
只是,没人能否认,发起第三轮变革的并不是一种航母,而是一个人。
严格说来,帝国海军的第三轮变革其实是第三轮军事改革的组成部分,为帝国整体战略服务。
其实,这也是第三轮军事改革的一大特色。
之前两次军事改革,各个军兵种,特别是三大军种,基本是各行其是,最多也就是相互交流,不存在统一指挥,以及统一调配的可能,因此前两轮军事改革所产生的影响,没有大到改变战争面貌的程度。
在周涌涛的推动下,第三轮军事改革从一开始,就是以帝国的总体战略为核心。
推动这次军事改革的不再是各个军兵种的战术需求,而是帝国的整体战略。
关键还有,指挥改革的不再是各个军兵种的司令官,而是帝国的最高军政统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