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七喜中文 > 明皇子高爔传 > 第156章 思无邪

第156章 思无邪

永乐皇帝看到杨士奇一脸吃惊,说道:“不用乱猜了,他与金山卫的西贵、侯端多有交往,北边以往的战事恐怕不比你知道得少,对鞑靼和瓦剌人的行事,自然颇为了解。”

“我大明开国只四十余年,虽说国力日益昌盛,但要用钱的地方不少。大伯与这位大人都在朝中为官,肯定比我清楚。打仗打的是什么?在朝廷来说,是有没有钱打仗。在每一场战事来说,打的是后勤保障,也就是粮草供给跟得上吗?”

高希一下子就说到点上了,杨士奇颇为欣赏,不由自主地将身子向前倾了倾:“照你看,朝廷现在能不能打?”

“敢问大人,钱够不够?”

“嗯这”

“不够吧?若有足够的钱打仗,刚才郑大伯也不会说有主战、主和委决不下了。但今天钱不够,并不表示明天钱不够,或者明年钱不够。若圣上决定要打,那么现在就可以开始准备钱马粮草。国家大事,有轻重缓急,重的事、急的事,自当优先保证。”

永乐皇帝听明白了:“你的意思是,若圣上决定打瓦剌,那就从全局上重新考虑全国各项费用的支出,但要优先保证‘打瓦剌’这一仗。”

户部尚书夏元吉碍于中央财政吃紧,反对打仗,自然理由充足,但那是财政部长的视角。

站在皇帝的高度,确保北部边疆的安宁,消除瓦剌对大明的威胁,显然是需要优先考虑的国家安全战略。

“嗯,所以圣上一旦决定了,包括户部在内的各部会衙门,都要想方设法保证有足够的兵器、马匹、粮饷,支持朝廷打好、打赢对瓦剌的这一仗。”杨士奇说道。

永乐皇帝点了点头。

“兵器、粮饷都够了,如果不深入漠北,恐怕也打不痛瓦剌人,那么这些物资能供应得上吗?”

“可以供应得上。”永乐皇帝说道。

“可以供应多久?”高希追问。

“这”永乐皇帝被问住了,这也是长驱直入漠北作战最大的问题。

深入沙漠作战,明军是禁不住长时间耗下去的,最好尽快与瓦剌人主力决战,一举歼灭其有生力量。

可是,鞑靼部也好,瓦剌部也好,他们都不笨,“打不过就逃”就是他们的策略。

历史上,永乐帝第三次北征时,鞑靼部阿鲁台得知明朝大军来了,吓得屁滚尿流,连夜带兵逃走,就是不与明军对阵。永乐皇帝只能回师,耗不起。

“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有云,‘余尝计之,人负米六斗,卒自携五日干粮,人饷一卒,一去可十八日。米六斗,人食日二升。二人食之,十八日尽。若计复回,只可进九日。’照此推算,若我大明发兵十万,则需要征调民夫十万,且至少在九日内就要对瓦剌取得决定性胜利。事实上,到实际打仗时,民夫的征用肯定远高于这个推算,且是不是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决定性胜利,谁也说不准!”

高希引用的《梦溪笔谈》中的这段话是说:如果每个保障后勤的民夫可以背六斗米,一个士兵自己可以带够五天的干粮,以一个民夫供应一个士兵、一人一天吃二升米来计算,可以保障十八天。如果考虑回程,那么只能保障九天。

永乐皇帝打了不知道多少仗了,粮草不济导致人马饿肚子,以至无功而返或失败的情况,他都碰到过。听到这里,不由自主地点了点头。

“公子的意思是,在目前我们还没有准备好兵马粮饷之前,大明便拿瓦剌没办法了?”杨士奇问道。

“有。”

“哦?有何办法,朕郑大伯我倒想听一听。”永乐皇帝一听高希说有办法,一激动,又差点说漏嘴。

“就两条,一让瓦剌人知道我们的厉害,二适时伏击。”

“具体说一说。”

“瓦剌人不知何时来,抢了东西便跑,追击不是办法。不如在城外广布地雷,形成地雷带。”

“地雷?”永乐皇帝和杨士奇没明白是什么。

“地雷就是火器,埋在地下,踩上去就会爆炸。”

“哦,就是霹雳火球。”永乐皇帝明白过来。

《明史纪事本末》“燕王起兵”中就有记载,说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在白沟河之战中,“景隆、英、杰藏火器地中,人马遇之,辄烂。”

当年的燕王,即现在的永乐皇帝,是吃过地雷的亏的,所以高希一说,他就想起来了,记忆犹新。

只不过地雷等爆炸器的使用,要到明中后期才较多地在战争中使用。

“地雷带可以布防两三道,任他瓦剌人什么时候来,只要人马一踩动引信,必将他们炸个稀巴烂。此外,再交织设下绊马索、陷阱坑等机关,炸不死他,也要让他们掉进各种机关。一旦听到爆炸或机关发作,就冲出去攻击,但应以远射弓箭、火枪为主,也不要追击,吓跑他们就行。我方以逸待劳,以少伤亡、不伤亡为目标,让来袭的瓦剌人有死伤就行。”

“那么伏击又该如何?”杨士奇问道。

“鞑靼和瓦剌人最常来袭的季节,应该是秋天,因为秋天粮食丰收了,他们便要来抢。所以,在他们最常出没的地点设伏,打他们个措手不及,让他们死伤惨重。”

“嗯,好,好民则(高希的老师沈度的字)收的弟子果然不同凡响。”杨士奇连连点头在内心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