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七喜中文 > 三国:开局盲盒抽到大乔 > 第337章 司马懿灭赵国之计

第337章 司马懿灭赵国之计

倒是长得一表人才。</P>

若是历史上不出现那一档子事,他还真会高看司马懿一眼。</P>

司马懿见到司马防,忙快步上来,朝陆翊行礼道:“河内司马懿,拜见吴王!”</P>

陆翊示意司马懿起身。</P>

招呼诸葛亮上前,陆翊对司马懿道:“仲达是吧?”</P>

司马懿应了一声道:“是。”</P>

陆翊道:“这是孤二舅子诸葛亮,字孔明,如今担任尚书仆射一职。以后,你就在他手底下任职,协助他。”</P>

司马懿和诸葛亮互相对视了一眼。</P>

诸葛亮一边扇着羽扇,一边笑眯眯地看着司马懿。</P>

司马懿:“.”</P>

这个人,跟自己一般大的年纪,长得仪表不凡。</P>

可为什么,看到他的笑容,会让自己心底有一种犯怵的感觉?</P>

以前从未有过这种感觉!</P>

司马防将司马懿痴痴地看着诸葛亮,忙低声呵斥了一句道:“仲达,失礼了!”</P>

司马懿这才回过神来,打了个哆嗦。</P>

冲诸葛亮挤出一抹笑容,司马懿行礼道:“司马懿见过诸葛先生,还请诸葛先生多加指教!”</P>

诸葛亮嗯了一声道:“以后互相学习,互相促进。”</P>

陆翊见司马懿和陆逊互相见过面,这才问司马懿道:“仲达,你可是河内郡人,对赵国的事情,必定了如指掌吧?”</P>

“孤可是听说了伱的才华。”</P>

“今天,可有什么教孤?”</P>

司马防听陆翊这么问,脸上这才露出笑容。</P>

这些,他早做好了准备。</P>

司马家扎根于河内郡,门生故吏遍布河北。</P>

只要是河北一带的情报,没有他们不知道的。</P>

之前,赵王袁绍还想邀请他和几个儿子出仕,他都敢直接拒绝。</P>

如今,吴王想要询问赵国的对策,那是信手拈来。</P>

司马防冲司马懿点了点头,示意他大胆开口。</P>

司马防深知,自己这次子喜欢藏拙。</P>

但是,如今天下必定归吴王所有,再藏拙下去没有意义。</P>

司马懿得到司马防的示意,这才对陆翊道:“听闻,袁绍长子袁谭已经从邺城离开了,准备带着将士赶往兖州陈留,担任兖州牧。”</P>

“而袁绍次子袁熙,留下了家眷在邺城,已经赶往了幽州继续履行担任幽州牧。”</P>

“不过,这些,据说都是迫于吴国的压力。”</P>

“审配、逢纪等人一致认为,如今吴国势力太大,袁绍这三子,需要联合起来,才有机会对抗吴国。”</P>

“袁绍这三子虽然不甘,却也只能接受他们意见。”</P>

“目前,他们决定搁置争议,共同对敌。”</P>

“赵王之位悬空。”</P>

“三兄弟各自占据一个州。”</P>

“其中,袁绍幼子袁尚掌控冀州。”</P>

“而袁绍长子袁谭和次子袁熙家眷,虽然各自奔赴任职,但是,家眷被控制在邺城,随时可以牵制他们有反叛可能。”</P>

“看似一切得到妥善解决。”</P>

“但是,这里面大有可操作之机。”</P>

众人都看向司马懿。</P>

陆翊也点了点头。</P>

这些情报,他还没有得到。</P>

而且,即使得到了,估计也没有这么详细。</P>

司马家在河内郡果然根深蒂固。</P>

这是要防范的。</P>

陆翊冲司马懿道:“继续。”</P>

司马懿道:“我得到消息,为了监视袁谭和袁熙,赵国大臣派遣了逢纪跟随袁谭前往兖州,郭援跟随袁熙前往幽州。”</P>

“而如果,逢纪和郭援死在半途中。”</P>

“届时,袁谭会怎么想?袁熙会怎么想?身在邺城的袁尚又会怎么想?赵国文武百官又会怎么想?”</P>

“袁谭和袁熙肯定会很慌。”</P>

“逢纪和郭图可是文武大臣监视他们之人。”</P>

“不管这两人是不是他们杀的,但是,人是死在跟随他们的途中。”</P>

“百口莫辩。”</P>

“文武百官肯定会想着,他们这是不顾家眷,有意赶到封地,然后自立为王。”</P>

“这时候,即使不用邺城的袁尚动手,袁谭和袁熙也会起事。”</P>

“如果吴王这个时候愿意许诺袁谭或者袁熙的封地,官职,并且,许诺给以一定的兵力相助他们拿下冀州。”</P>

“他们会怎么做?”</P>

“如果吴王再许诺,只要他们拿下冀州,可以让他们成为赵王。”</P>

“他们又会怎么做?”</P>

“当然,吴王不用真的派兵给他们,只需要整顿兵马,做出即将出兵协助的准备即可。”</P>

“另外,我司马家可以动用冀州的人马,让他们四处宣扬吴王给袁谭、袁熙兄弟的许诺。”</P>

“届时,即使袁谭和袁熙一万个万一,没有反叛之心。”</P>

“可邺城内的袁尚,又怎么可能放得下心来?”</P>

“为了让袁尚暂时放下心来,吴王可以撤军,做出全力进攻交州的架势,让袁尚以为,他有机会在吴国拿下交州之前,平定他两个哥哥。”</P>

“那么,赵国刚刚平定下来的脆弱平衡,会瞬间打破。”</P>

“当他们打得不可开交,两败俱伤之时,我们再出动。”</P>

“定然事半功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