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七喜中文 > 一世骁雄 > 第一百二十七章江淮起风波

第一百二十七章江淮起风波

建邺城,龙蟠虎踞之地。

大江的天堑和众山环保,成了建邺天然的屏障,此为形胜之地。

六百年前大齐失鹿,天下群雄并起逐之。时有齐宗室陈琦据江南以抗江北群雄,后称帝,史称“南齐”,后南齐为权臣所篡,二百年间,先后有“梁”“楚”“吴”皆都于此,与中原分制。

后大周武帝起于微末,一统江北,励精图治,最终发起一统天下之战。周军南下之时,势如噼竹,一路守军皆望风而降。

而吴末帝沉迷酒色不理政务,以至于周军兵临城下,进了城听到喊杀声才慌乱出逃,本想躲如井中,却因为太胖被卡在井口,而宫人纷纷弃他而去,最后还是周军把他救下。成为千古笑谈。

大周享国祚近三百年,王朝末年同样不堪,边军因为欠响导致士兵贫弱,结果北境人南下,险些被攻破国都,虽然成功守住了,不使江山沦为膻腥,但也耗尽了王朝起运。

天下群雄并起,又有豪强刘广占据江淮,都建邺,称帝,立国号为“汉”,后其子刘嘉继位,同样是个史书中典型的末帝,任用宦官,沉溺酒色,后被大晋所灭。

而百余年前,带领晋国大军平灭南汉的开国名将李文镇,在天下大定后,授封卫国公。

也就是如今建邺留守李世忠的之曾祖。

建邺留守,节制江南诸军,留守一职,在本朝非宗室勋贵重臣不能为之。在李世忠之前,就是吴王赵成玉。

而在李世忠上任后,几个月的时间内,为了保持江淮的稳定,并没有打压前任的旧部。

毕竟都是朝廷军将,而李世忠的军令也能够有效推行。

但这一份来自上京的密信,让年过五旬,双鬓微霜的李世忠有些手脚冰冷。

信上的字迹自然是道君皇帝亲笔,绝对不会错。送信来的人是李进忠,虽然经历过上元夜之后,被黜落到皇城司,但他仍旧是宫里数得着的内侍。

“李中官,陛下可还有口谕吗?”

李进忠摇摇头道:“陛下说了,此间事,都有国公处置,可便宜行事。”

卫国公李世忠在一众勋贵之中,声名只在定国公冯神绩之下。

比起英国公善于庙算和居中调度,而无决机两阵之才,李世忠这个名将可是打出来的。

任陇右节度使时,抵御青唐有功,连续击败过青唐数位名将,并扩土数州之地。

在剑南道节度使任上,率军平灭过七部蛮王叛乱。

更有过率精兵七百弩,于郁标川击败青唐数万大军,斩首数千级,获牛羊上万这样的壮举。

军中朝中很多官员都在议论,若不是卫国公人在东京建邺,这次河北道行军大元帅就是他了。

在看到这份密信之前,他也是如此作想。

但现在他终于明白,道君皇帝把他派来江南,可不是坐享荣华来的。

事涉宗室亲王谋反,不管最后查证与否,吴王在江南都不能待了,徙封是肯定的。

而当下的第一要务,就是要确定,吴王是不是真的有反意。

按照李进忠的想法,就是他亲自带着人去越州探查一番,先探明其行迹有无可疑之处,若果有反迹,李世忠这边可以派遣轻兵带着符节印信突进,最好能免起兵戈。

卫国公李世忠却直接否决了这个想法,“吴王世居江南,耳目众多,他若是有反心,朝廷想要兵不血刃的拿下他,无异于痴人说梦,现在只需要派人宣召吴王,来建邺商讨军务,他若是来,就证明吴王府没有反心,若是不来,我们就可以整军备战了。”

对此李进忠没有任何的意见,卫国公本就是东京留守,假节钺,专征杀伐,有临机专断之权。

如今道君皇帝又许其便宜行事,江南大小事务都可以一言而决。

随后,李世忠派出信使,手持印信前往越州。

另一边,绣衣卫千户胡兰卿直接带着上命,接手了的东京绣衣卫千户所,原千户杨炎则被调往上京。

在江北,傅津川在正是接受僚属参拜,就任大都督之后,立刻鞍马不停的带着牙兵护卫巡视各军。

随后包括都督同知陆勋、广锐军军使吕虔勖、清正军军使毕思立、安国军军使檀珲四名大将全都被斥责,并限期清查军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