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刘同

二零一八年一月十三日,下午三点,珠海,华发商都。刘同《别做那只迷途的候鸟》新书签售会。

从来没想过有一天我会当面遇到自己最喜爱的青年作家刘同。我没有追星的喜好,只是对于刘同有温度的文字和贴心的话语,还有那执拗里带着真性情的一面,很是喜欢。

我真正喜欢上阅读,是因为刘同。在最迷茫的时光里,读了刘同的《谁的青春不迷茫》《你的孤独虽败犹荣》《向着光亮那方》,不仅让焦躁、孤独、迷茫的内心安定下来,从此也有了记录东西,表达所见所闻真实感受的喜好。

刘同说过,自己写作的东西可能不具备文学性,写作的目的也更多是为了找到同类。所以不在乎一些偏见,只要有人喜欢,有读者共鸣,那才是可贵的。

我看过一个关于同行们前辈们对刘同评价的视频,大意是十年前后所认识的刘同给他们的感受。

对刘同有什么印象?

“在一个饭局上(认识的),对他印象不深,觉得(他)其貌不扬的,话不多,好像挺自卑的。”

“我觉得(他像个)小屁孩,戴着耳机,然后说话很快,不太去看我们是否接收到他的信息,就不停地在说自己的,当时会觉得(他)很嫩,非常毛躁。”

“盲目自恋……”

“(他)就是一个楞小子,愣头青,毛手毛脚的,屁股轻飘飘的那种,很呆不住的那种,就不是给人特别可信任的那种感觉。”

初次合作时,他的表现怎样?

“话比较多一点,比较呱噪,哈哈哈……”

“絮叨,他特絮叨……”

“平常不会联系我,一出书就想到我了,处理人际关系还挺不懂事儿的,有点二。”

“他在我们办公室就是一个笑柄……”

“(他)只有热情,看不到专业,我经常有一个困惑,同样的一件事在他那,这个事就好的不得了,谁只要在他那儿说一个什么,回来之后他就会变成一个传销一样的人物,就在那不停地讲这个事好。”

“(他)未经修饰的这种非专业的表达,然后有(犯)一些匪夷所思,很低级的错误。”

“他特别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就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那种,就一定要说服别人去支持他。有一次要做一个节目样片,我们当时就觉得这个样片的创意很一般,而且操作难度又那么大,然后还要花那么多钱,还要到外地去拍。他一意孤行,非要做,偷偷地带着人去做,到最后,嗯,出来的东西果然就是不行的。”

一开始,同行前辈们对刘同的评价诸如此类。刘同给他们的初始印象并不太好。

现在的他有什么变化?

“天翻地覆的变化。除了大家看到他的成绩的积累,他稳住了,没想到他也能稳下来了……过程中其实也看到他撞了很多墙……我没见过他垂头丧气的样子……”

“第一个变化是帅了,第二个呢变得沟通更直接了,原来老兜圈子……这个人呢,就是有一股不认输的劲儿……可能他是心底暗使劲,他也没表现的像有些人很有大志,知道我认识光线的老板,也没找我给他拉拉关系,没有。”

“后来真的慢慢了解(他),是(在)一个职来职往的录影,他的一些发言或者什么,就是他对事情的看法挺有见地的。”

“他是个特别容易动情的人,他掉眼泪这件事现在少了,过去会经常性掉眼泪。”

“其实我觉得他是个挺热爱生活的人,对自己这件事情上,他实际上是非常认真的……”

“他的房间堆满了书,还有一些他自己写的书,他经常跟我说,你要叫我八零后美少年作家……(刘同)从一本(自己写的)书变成一部剧,我一直觉得一个能够成大事的人,大概侥幸的成分很少……”

“特别佩服他对人生的规划,对工作的规划,大的方向(他)比我要规划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