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七喜中文 > 他有一剑 > 第一百四十三章 道门符纸

第一百四十三章 道门符纸

余真意掏出一张符纸,这是徐仰止水平给他的。

道教符文化起源于人类早期对自然神力的崇拜,并在古代虫书、篆书的启发下,摹写云气鸟兽等自然物,用特有的符号和图文方式记载在某种特定的物品和材料上,逐渐形成了符系统庞大而复杂的符图和文字。

其内容不但代表了天神的意志、旨令,而且赋予了人们众多的希望、祈祷和崇拜。古代有度朔山桃树驱鬼避害的传说,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其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祛病辟百鬼。

以桃木制成两块木板,左右各绘上“神荼”和“郁垒”的像,称为“桃符”,这是最早的书符作。

符咒是重要道术。符,信也。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初与郡守为铜虎符、竹使符。

邵注曰:“国家当发兵遣使者,至郡合符,符合乃听受之。”张晏曰:“符以代古之圭璋。”镌刻篆书于竹简上,半留京师,半予郡守,使达帝王旨意,符合是取信的凭证。

道士书符以召役鬼神或即沿用其意而来。以为天神垂符图,示以云采图像,即所谓“云篆”,录之而神符。又以为天神降授神符,焚之取信天神,可役使、召劾不同司职的鬼神,或镇邪祛疾,或倒转日月,或称位五岳。

《山海经》记有一则神话:东海仙都山上有大桃树,蟠屈三千里,居有神荼、郁垒二神,监领众鬼之恶,所以后人常用桃木板书符,以示镇邪避恶,治病疗疾。

咒与祝、诅,在道书中通用,是与神灵取得联系的语言,大抵承继古巫祝之术而来。同符一样,咒也是感召神灵,以达到所祈求之目的的法术。

符,又称“神符”、“符字”、“墨符”、“丹书”等,是一种用朱或墨画于黄色纸、帛上或木板上的特殊符号,形似篆书,难以辨认,给人神秘莫测之感。

《玄门大义》解释说:神符起“即龙章凤篆之文,灵迹符书之字是也。”道教声称,这种符号文字,是仿天上“三元五德八会”之,自然结成的“天书云”而产生的。

相传道教符最早来自黄帝“云书”。黄帝善作云书,故以云为纪。“云书”是以流云为主要模拟对像的一种书法。云书在秦汉之际演变为“神符”,古人相信天神以云彩的形式显现出来的图纹或篆文,方士、道士将它记录下来,便是神符。

书符者“以道之精,布之简墨,会物之精,以却邪伪、辅正真,召会群灵,制御生死,保持劫运,安镇五方。”

也就是说,道士画神符,具有召神劾鬼,镇邪扶正,消灾祛病,保佑平安的神奇作用。神符的内容,一般为神真的名讳、形貌、符咒等。神符是以意念与精为载体,沟通人与神关系的信息通道。道教中称:“画符不知窍,反惹鬼神笑,画符若知窍,惊得鬼神叫。”符?对于道士来说是极为重要和神秘的,它是与上天神灵交流的密码。

道教符虽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但从形式上看,符又是一种具有抽象意义的书法艺术。早期道教符,基本上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汉代隶书若干字的结合。

因此,画符就成了具有独特意味的道教书法。后来,道教为了加强神秘感,对汉字作了大胆的变形,突破了字体笔画的束缚,并吸收了古代各种字体的写法,特别是吸收了草书的写法,创造出人们难以辨认的一种文字。

但符也不是道士随意所为的产物,而是有着一定规律的独特文字。唐代书论家张怀?曾说:“案道家相传,则有天皇、地皇、人皇之书各数百言,其文犹在,象如符印,而不传其音指。”明代陈继儒《记道家书》也说:“道家书学详见于三洞经教部”。

道教的这些书体,对于一般人来说犹如天书,无法辨认,连大书法家苏轼也望字兴叹,他在《天篆记》中说:道教方士之书“笔势奇妙,而字不可识。”

陶宗仪在《书史会要》中也认为,道教的书法“其书类飞白而不真,笔势遒劲,莫能传学。”可见,道教书法有自己的体系和要求,它既来自于书法,又不同于一般书法。但它对文字的大胆突破,进行富于想象的变化,使道教画符具有不可否认的审美价值。

对于道教书法的特征,陶弘景有过论述。自称华阳隐居,又号阳陶隐、华阳真人等,丹阳秣陵人是南北朝梁代著名的道教人物,茅山宗的创始人,对道教的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

他一生著述甚多,除道教著述外,还著有天文、历算、地理、兵学、医药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著作,同时他还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和书论家。

关于道教书法,他在认为,道教书法的主要特征是“实中之空,空中之有,有中之无象”,这实际上是老子的“道”在书法中的体现。

他还将道教书法分为两大系列:“今三元八会之书,皇上太极高真清仙之所用也;云篆光明之章,今所见神灵符书之字是也。”陶弘景的《论书启》也谈论书法创作,是后人收集在一起,汇编而成的著作,共九篇,包括陶弘景五篇,梁武帝萧衍批答四篇。

道教的画符、书法,以及道教的宇宙论,对文人士大夫们的书法创作,具有重要的影响。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是道教信仰者,他在《白云先生书诀》中说:“天台绿真谓予曰,子虽至矣,而未善也。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宝齐贵,万古能名。”由此可见,他的书法艺术,受到道教理论的浸染。

到了唐代,由于上层社会崇尚道教,使道教得以迅速发展。社会上道教的流行,必然给书法带来重要影响。虞世南、李邕都崇尚道教,他们的书法,带有明显的道教特征。

道教书法,对唐代草书的影响,更为直接。信仰道教的大书法家张旭,他的狂草艺术,直接受益于道教宇宙论和狂奔宣泄的道教符?。宋代著名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等人的书法艺术,也都从道教那里得到启迪。

道教在书法艺术发展过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它的宇宙论、遨游宇宙的神仙境界,改变了书家的思维方式,对打破传统书法艺术模式,创造新的艺术表现方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符咒法术经籍在《道藏》中占有很大的份量,这些著述内容博杂,体例也不尽一致;但从总体上看,它们携带了诸多的易学信息则是可以肯定的。所谓“法术”首先是指以符和为本的道术秘法。

由于符在体式上已有象征的特点,这就很自然会引入易学的思想理念。故而,符无论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都蕴含着易学的旨趣。作为与符相辅助的一种重要法术,咒语融摄易学象数理念,也是有案可稽的。

在道教中,咒语与符有时是可以互相转换的,一种理念通过符字书写与勾画就成为符,而当这种符以特殊音频念颂的时候也就成为咒语。

巫术是基于一种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并凭借这样的力量来控制周围的世界。利用巫者于神与人交通的媒介者。巫术是一种附有信仰的仪式,即相信人能通过超自然的途径对他人、动物、自然现象、与想象中的鬼神产生影响。

在人类宗教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信仰与仪式始终是宗教的两个重要的范畴。各种宗教都有对神灵的信仰,而表达乃至实践信仰的行动就是仪式。

符咒,道教的符和咒语的合称。由于符和的书写方式和基本性都大体相似,所以后来将两者归为合而用之,称为符。咒,又称祝,指被认为对鬼神、自然事物、社会现象有神秘感应或禁令性质的语句。咒语与符都是远古时代巫术的直接产物。

以符、咒、诀、步四大功能为主体,都以想象的鬼神世界为前提,面对鬼神世界施行的。主要靠存想和气法。存想,又名存思,简称为"存",若存想专精,则称为"精思",是道教最普遍、最具有特色的思维方法。在道教徒的修炼中、法术中、斋醮科仪中,都运用"存想"的方法,往往成为全程法术、科仪的关键。

道教斋醮之法的产生、形成与完善,是道教发展历史的折射投影。论道教思维方法,不能不讨论存想。因为存想是道教思维方法的实质所在。气法的修持与运用是道教的重要特点。存想原是气法的一种,以后成为服气和发放外气的意念引导方法。

靠存想,符、咒、诀、步面对的鬼神世界才能在法师眼前发威功效;靠气功的内气外运,符、咒、诀、步才能和外物兼容并企图控制对方的意识型态。从道教斋醮祀神仪式中,蕴含着道教的神学理论、哲学思想、祀神观念、信仰习俗,及道教文化的诸多层面,开拓道教文化研究领域,推动宗教学的仪式研究,丰富宗教学的基础理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因而研究道教符咒,有助于正确认知与评价。

若知书符穷、惹得鬼神惊。不知书符穷、惹得鬼神笑。

道是过程。这是道的第一层含义。道不仅是对万事万物的系统性、整体性的概括,而且是对万事万物发展过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道不是一种静态的形而上实体,而是一个过程。道的过程性表现为道生万物的过程,即老子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说,道转化为一,一

转化为二,二转化为三,三转化为万物。

在这一过程中,道循环往复,“周行而不殆”,它的运动周期是“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它逐渐的离开,离开得越来越远,远到一定程度又返回来。

万物又复归于道。道的过程性是由只能用混沌理论说明的各种关系构成的,因此,道也是关系。道是本原。这是道的第二层含义。道是天地万物之母,无和有都来自道,是道的不同角度的名称。这是最为玄妙和深奥的。道是万物的本体和来源。天地万物都是由道演化而来。道作为本原,是浑然一体的东西。

老子指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就是说,道是天下万物的本原,这里“始”、“母”、“根”、“门”等等都含有本原的意思,但是,它们有层次的区别。作为本原,它具有唯一性,它无前无后,无上无下,“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它象是在天帝的前边,然而在它之前却没有什么存在。“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在没有天地之前,它就存在了。作为本原,它是物质的东西,“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其中有物,其中有精,”道是规律。

这是道的第三层含义。道是物质运动的规律,道是天地万物变化的终极原因。老子指出,“道者万物之奥”,就是说,道是万事万物运动的规律。道是普遍存在的,“大道泛兮”,道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万物从道起源,又回归于道,“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复命曰常”,返回本性是事物发展的永恒规律。作为规律的道,是看不见,听不着,摸之不得的。所谓“夷、希、微”,它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但是一切都受到它的支配和制约。

道的规律是不可抗拒的,不能违反的。只有遵循道的规律,坚持“无为”的原则,才能把事情办好。否则,“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违背了规律要受到规律的惩罚,下场是极其可悲的。道是法则。这是道的第四层含义。老子把道视为必须遵循的法则,他说,“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他要求人们要坚持,遵循道的法则。又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意思是要遵循古代的法则,驾驭现实的实有,以认识历史的规律,这就是遵循道的法则的具体表现。

废弃了这一原则,有了仁义,“大道废,有仁义”老子主张“唯道是从”,“贵食母”,即是要坚持道的法则,按道的法则做事。道也是观察事物的永恒法则。“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就是说老子自己就是用道的法则观察万事万物的,给人们作出了榜样。老子认为,人们对道的法则的态度是有区别的。“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上等人能够坚持道的原则,而且身体力行。至于其他人,肯定是相形见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