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七喜中文 > 人生需要经历一次跳槽 > 第一百零八章 志摩之妻

第一百零八章 志摩之妻

这首诗依然优美,无论从形式上、内容上还是意蕴上,依旧能够打动我,也非常羡慕林徽因,因为她在最美好的年纪遇到了最有才华的诗人,她成为他永远的素材,哪怕有一天,她悄然老去,在诗人的眼里和诗句里,她永远年少,永远纤细而柔美。

可是,我却无法忽略这种唯美背后的残忍,还有那个中国历史上第一桩离婚案的女主角张幼仪。

从我了解的资料来看,张幼仪与徐志摩从家世背景来说,其实是门当户对的,可惜,因为听从父母之命,而不是自由恋爱,张幼仪就有了原罪。其实说起来,他们生活的时代正是新潮与封建,东方与西方激烈碰撞的年代,在历史的洪流里,大家都身不由己,“逃婚”和“出走”一度成为那个时代的主题,所以徐志摩独自去欧美留学,把妻儿留在家里还算不上薄情寡义,真正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后来的一件事,也是这件事,让一味顺从、惧怕被抛弃的张幼仪彻底改变。

有一年,张幼仪在哥哥的帮助下,来到徐志摩的身边,她从下船的那一刻起,就知道自己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徐志摩从不掩饰冷漠和厌恶,这我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有没有爱意,是无法掩饰的,也不需要掩饰,但是,你冷漠就冷漠到底,偏偏不久以后,张幼仪竟然有孕了,既然你并不喜欢眼前的女人,既然你动了要跟她离婚的念头,那为何还要招惹她?为了传宗接代吗?不要拿这个当借口,因为为徐家延续香火的任务,他早就已经完成了。

有孕这件事,想必成了张幼仪当时的一抹亮光,她肯定会在心里存着一丝侥幸,希望这是丈夫回心转意的信号,可最后她是彻底失望了,因为她得到的回应是打掉孩子。

这就是张幼仪一生最重要的转折点,从那以后,她什么也不怕了,后来不仅毅然决然地同徐志摩离了婚,还一个人把孩子抚养长大,并且在兄弟们的帮助下,大展管理才能,成为女银行家。

在张幼仪身上,你还可以看到一个女子的志气和坚强。

据说有一次,不知出于什么原因,胡适同时邀请了徐志摩、陆小曼和张幼仪,当她收到请柬,并且得知同被邀请的人员名单后,只是因为觉得不应该灭了“志气”,所有就欣然赴宴。席间,徐志摩和陆小曼十分亲密地叫着对方的昵称,张幼仪这个前妻怎能不触景生情?眼前这个写下美丽诗歌的男人,似乎对谁都热情周到,唯独对自己,哪怕一同生儿育女过,却没有半点情分。她只是沉默地坐在那里,维持着自己的“志气”。

从一个女性的角度,我是非常佩服她的,如果是我,绝没有这样的勇气面对如此难堪的场面。

据说,林徽因在人生的尽头提出要会见张幼仪,她去了,那时候的林徽因却已经虚弱得说不出话来了,只是默默地看着她笑。

从这个场景里,我看了林徽因的善良,那些没有来得及说出来的话,应该是关于抱歉或者祝福,其实当年,林徽因选择梁思成而非徐志摩,窃以为,这里面或多或少会有对张幼仪有愧的因素,这是人性使然。

而张幼仪呢,她并没有文化人的委婉,在会见完林徽因后,竟然觉得对方是在嘲笑她长得不漂亮。这可能是她多年来积压的自卑,或许她一直以为,徐志摩离开她,一定是因为自己不漂亮、不可爱、寡言少语。而实际上,感情这种事,谁又说得清,喜爱还是厌弃,从一开始就注定了。那些被诗人喜爱的女子,她们因为被爱而可爱,又因为可爱而更加被爱,她们人生的线条是柔和的,而不被诗人喜爱的张幼仪,自然从来都不可爱,哪怕她也是兄弟们疼爱的妹妹或者姐姐,她人生的线条,因为诗人的厌弃而变得刚硬。

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岁月给出了公允的答案,后来的徐志摩,看到张幼仪的改变,称赞她是个有勇气的人,因为她什么都不怕。可是在她心里,一定并不想要这样的评价,谁愿意在悬崖边展览千年?谁不愿意在爱人的肩头痛哭一晚?如果可以柔和,谁愿意刚硬?

几十年以后,当侄孙女问及当年的情事,她说,“你总是问我,我爱不爱徐志摩,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对这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爱的话,那我大概是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从这段话里面可以看出张幼仪绵里藏针的性格,或许她依然堵着气,为诗人曾经的厌弃,但是所有相关的人都已经不在人世了,她是唯一一个活到最后,并且拥有最终话语权的人,爱与不爱,固然重要,但也似乎没有那么重要了。

我想,从来没有走进诗人眼里和心里的张幼仪,最后却活出了离婚女性该有的样子,独立而坚强,以足够的从容和沉着面对人生的悲凉,并且有智慧享有后半生的安稳和幸福,不失为另一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