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七喜中文 > 兴汉使命 > 第1831章 再攻上庸

第1831章 再攻上庸

司马懿主动建议说:“陛下,秦国的国力是蜀国的20倍,兵源补充能力更是蜀军的50倍。在诸葛亮事必躬亲的主持之下,蜀军已经收敛了锋芒。咱们只需要静观其变,就可以坐等蜀军耗尽国力。”

司马懿的拖字诀,彻底的堵死了诸葛亮自由发挥的余地,只能保持小胜不败的格局。

也就是说蜀军即便是打赢了,依旧是赔本赚吆喝。

诸葛亮终于病倒了,蜀军将领表现得越无能,蜀军的战场胜率就会直线上升,只可惜小打小闹的胜利,对于大局而言纯粹是无用功。

魏延本来有机会重创烈焰军,却在闯帐请示的过程中耽误了大量的时间,最后只能收拾残局,连汤都捞不着喝。

刘正见识过100胜率的蜀军之后,忍不住的叹道:“诸葛亮带兵,成功的把蜀军带废了。”

司马懿附和着说道:“陛下,不管怎么说,诸葛亮都做到了出将入相的程度。蜀军这100的胜率虽然没有赚到利益,但是却让天下人敬服蜀军。”

韩信也说道:“陛下,有诸葛亮在,战斗的规模越大,咱们亏得越多。蜀军将领的不作为,使得诸葛亮的指挥能力天下无双。也就是说诸葛亮打仗,胜率100,小仗小胜,大仗大胜。咱们跟诸葛亮对阵,千万不能打大仗。反正蜀军在上庸集结,吃喝拉撒都在消耗蜀国的底蕴。咱们就让诸葛亮隔三差五的小胜,就可以拖着蜀军拼消耗。”

韩信的想法很简单,蜀国的国力有限,上庸前线大军的消耗,肯定会令其不堪重负。而诸葛亮的小胜并不足以弥补蜀国的损失,更无法让秦国伤筋动骨。

而蜀军的胜利,又会让诸葛亮持续作战,不到万不得已,肯定不会选择退兵。

那么问题就来了,蜀军保持进攻态势,蜀国却是越打越穷。

司马懿为了吸引蜀军,直接命令各部秦军的出战兵力,不得超过1/10。

这样一来,蜀军的每一次胜利,都是在锤打秦军。

蜀国的50万大军,在上庸打了整整一年,损失的兵力竟然只有1万。反倒是秦国的驻防部队,伤亡数量超过了10万。

这样的数据对比,足以见证了诸葛亮的实力。

然而账不是这样算的,还得考虑双方的国力对比,以及其他方面的消耗数据。

蜀国千里运粮供给50万大军前线消耗,需配置双倍的民夫青壮。

也就是说蜀国脱产青壮的数量会在150万人左右。

再看秦军这边,200万大军摆在上庸,真正用于战斗的却被控制在20万以内。剩下的180万人又不能闲着,屯田就是最好的出路。

秦军这边180万精锐屯田,供养20万战斗部队。不仅自给自足没有压力,还可以把多余的产品卖给普通百姓,从而提高上庸百姓的生活水平。

百姓得了实惠,当然对隔三差五的战争威胁视而不见了。

这样一来,蜀军越打越赔,秦军却是越打越赚,还通过实战,让一群新兵蛋子,变成了拥有战斗经验的百战老兵。

主持练兵大战的韩信,直接搞出了代练兵计划,他还同卫青和周瑜达成了合作,每年向两个战场输送100万合格兵源。

蜀军打了一年,诸葛亮渐渐的发现了前线的猫腻,于是就决定退兵。

魏延劝谏说:“丞相,200万秦军,足以一鼓作气攻占汉中,咱们只能在这里硬撑。”

诸葛亮叹道:“蜀国只有上庸这一处战场,却榨干了战争潜力,秦国只是把这里当成训练基地,合格的士兵都被送到龙城,听说已经打下了蒙州。蒙州的地盘比整个蜀国都大,就是人少了一些。这一年的时候,秦国的军费开支仅有战争收入的1/3。再看蜀军,战争收益等于零,支出却占了蜀国年度总收入的80。再打一年,秦国会更强,咱们就会丧失再战之力。”

魏延坚持说:“丞相,战争不能算经济账。在上庸这里打,蜀国百姓只需要出钱,不用担心送命。一旦咱们后退,百姓出钱的比例不会缩减,战争碰撞还会造成无可避免的误伤。钱没了,命也没了,这样的双重损失更可怕。”

诸葛亮依旧坚持退兵,至于提出异议的魏延,就被留在了汉中。

诸葛亮安排好之后,又怕魏延贪功一意孤行,于是就留下马岱和杨仪进行牵制。

诸葛亮返回锦官城之后,并没有停留太长时间,完成补给之后,就越过长江向南,替蜀国开疆拓土。

可是汉中面临上庸和陈仓两个方向的威胁,魏延和杨仪在治军问题上发生了严重的分歧。

杨仪坚持放弃筑阳关,把兵力撤回汉中屯田。

魏延坚决不同意,筑阳关是进攻上庸的战略支点,放弃就会丧失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