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一许快速翻阅报纸,寻找后续的追踪报道。有好几家的新闻都提到了“犯罪嫌疑人张某”这一关键词,整合起来,得出的信息如下:
张某是那位办个展的知名画家的同门师弟,由于不甘和嫉妒,曾与该画家发生过多次争执。案发当天是画展开展的前一日,曾有人目睹张某在礼堂周围出没,并在事后也发现了他留在案发地点附近的烟头,作为佐证。张某因此被警方传唤,但最终又因为证据不足而被释放。
愤怒的拳头重重地砸在报纸上,叶一许这个举动在异常安静的图书馆阅读室里引来不少关注。
“同学,在图书馆里请保持安静。”图书管理员上前提醒。
“对不起,我只是太生气了……”叶一许真诚道歉。
管理员阿姨顺势看了一眼叶一许摊满桌面的报纸,不由一惊。
“你……也是来找这篇报道的?”
她为何会这样说?应该是关注过当年那桩案件的人!叶一许暗自分析,同时他还捕捉到一个细节——她为什么要用“也”这个字,难道除了自己,还有别人查过此事?!
“请问您还知道些什么,求求您告诉我,这对我来说非常重要!”
叶一许突然展开苦情攻势,慈眉善目的管理员阿姨一时间手足无措。
“哎,这里不可以大声喧哗……”
“我不吵,不吵了……只希望您能告诉我一些事情,求求您了。”
管理员阿姨还是心太软,“你想知道什么?”
“既然那次纵火事件的犯罪嫌疑人张某已经找到了,动机和证据都有了,为什么不能定罪?”
叶一许心想,报纸的报道毕竟是官方的新闻,而有些“小道消息”只能被当时的人们口口相传。
管理员阿姨忽然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她以阅读室不宜聊天为由,让叶一许去走廊等她。没一会儿,管理员阿姨也出来了,手里还拿着一份旧报纸。她指着其中一篇版面不大不小的文章,让叶一许先行阅读。
叶一许瞟了一眼报纸版头上的时间,出版于纵火案的两年后。那篇文章的内容,写的是某画廊惊现知名画家的仿作,经过专家核实比对,竟为真品!据传那些画作在两年前已被烧毁,但最新消息是,它们于火灾前已被当值的保安偷偷转移……
读完这篇文章,叶一许仍十分迷惑,他不明白管理员阿姨让他这样做的意义何在,也没明白这篇报道与张省年之间有什么关联。
“这就是那个人被释放的原因。”管理员阿姨回答道,“因为他不是真凶。”